第20章 遺失的自我賀銘華(1 / 1)

人是很容易遺失的,甚至是集體遺失。

在人類發展史上,就曾有過一個極端黑暗的中世紀,那時,全人類幾乎都遺失了。在中國“文化大革命”的昏暗年代,整個民族也發生過集體遺失的悲劇,現在想來猶令人發指。

而今,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世人又麵臨著集體遺失的危險。

以往的人類或民族遺失現象,常常是被動的,是在一種強權壓迫下而發生的,個人在其中是無法抗拒的。而今天則不同,許多人是自覺自願地將自己捐出——僅僅保留了人的社會生物性。隻為了物欲,隻為了金錢。自我則在金錢和物欲的暗影下消失了。

現代社會越來越有一種大的趨勢形成,即人的標牌化或曰人的符號化。

社交場所互相介紹,必是官銜、職務、學曆、社會地位、財富擁有狀況等等:選拔人才,重視的也必是學曆、職務、工作經曆、是否聽話等等;尋找異性朋友,重視的則是身高、相貌、社會地位、經濟條件等等。在其他社會活動中,對人的衡量標準也大致如此,注重的都是作為人的“硬件”部分,即標牌性的東西。至於一個人的品格、稟性、才華、信譽、愛好、追求、信仰等體現自我個性和自我價值的“軟件”部分則完全被忽略掉了。這種社會現象必然要導致對人的社會測定和價值評價上出現一個根本性的錯位:見物不見人或日重外觀輕本質,人則淪為一種地地道道的商品。由此導致了社會上一係列悲劇的產生。

這種社會現象的最大危害是貶損人的價值,戕害人的個性,侮辱人的尊嚴,忽略人的權利。一句話,就是不把人當人看。

在這種社會氛圍下,人的自我意識、自我價值、自我評價、自我追求全都變得一錢不值。世人日漸衍化為一個個品格低劣、平庸乏味、冷漠寡性、自私自利的社會性動物,成為隻知道追求感官刺激、講究享樂的消費工具。如果說人們之間還有什麼個性區別的話,那隻是攫取財富的途徑、尋求刺激的方式、揮霍生命的程度、浪費社會資源的多寡不同而已!世人在社會生物性這一大“賞賜”。而作為人的最基本特征的“自我”則變得模糊不清,甚至遺失得幹幹淨淨……

本來,我國古訓中早就有“性相近、習相遠”之說,告訴我們人類的本質特征是相近相似的。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乃在習性上,即自我特征方麵。而今天的社會情狀卻是人與人之間“性”相近,“習”也相近,從自我特征方麵已經幾乎無法將人區分開。這實在是古代聖賢們始料不及的。真不知這是人類的進化還是退化。

現代社會應是人的自我個性完全發展的競爭社會。在這種條件下,群英爭雄,各顯神通,開拓創業,銳意進取,迅速在市場經濟的經緯網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而我們在這裏強烈呼籲解放被物欲籠罩的人的心性和良知,呼喚已經模糊消失了的自我個性,返璞歸真,避惡向善,實現人生價值,走出圓滿人生。

【作品賞析】

人是很容易遺失和被遺失的,我也認為。然而,人類每一次遺失的蘇醒,卻是那麼的艱難。

一個人活在世上,自我創造性和自我價值的體現應該是創造一切價值的根本途徑。意大利之所以能在文藝複興時取得空前的輝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對個性化的空前渴望,並努力地實現了自我的人生價值。我想,一個人隻有把個性的潛力發揮出來了,他的人生才會有價值可言,否則就是自己“不把人當人看”,就是帶著殼體在夜裏閉著眼睛行走的怪物(準確地說是行屍走肉)。

或許,人類自我的遺失,實際上也是一種精神的遺失。作者說:“這也許就是商品社會對現代人的一大賞賜。”也許,在這個物欲橫流的年代裏,一些人對物質的盲目追求、生命的無恥揮霍已遠遠超離了對精神上的臀要。或者說,精神文明對他們來說早已“變得模糊不清,甚至遺失得幹幹淨淨”了。然而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的自我個性的發展,自我個性的發展又離不開精神文明的發展。僅僅滿足於物質財富的民族,是盲目的,是自私自利的民族,這樣的民族是不可能真正文明的;隻有物質與精神共同發展的民族才是“返璞歸真,避惡向善,實現人生價值,走出圓滿人生”的偉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