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計算機專家曾經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要編一個程序,在中國,隻要一個中等程度的編程員花三天工夫就可以完成了,但在美國,則需要一組編程人員花一周的時間才可以完成;那他們誰的效率高呢?”
一般人的第一反應是“當然是中國人的效率高啦!”
計算機專家卻說:“美國人編寫的程序基本可以解決現實中的使用問題,而中國人編寫的程序隻完成了程序要求的基本功能,在使用的過程中必須不斷修改錯誤;這是因為美國人在做程序的時候,會先對程序的要求和未來使用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先討論出來,並拿出解決的方案才開始編寫程序,時間當然花得多,但中國人編寫程序的時候,隻知道程序的基本要求,並沒有進一步了解程序要求實現的功能就開始做啦!編寫出來的程序當然要不斷修改啦!”
這一則小故事就告訴我們,工作效能的提高並不是要一味地強調工作效率,而是在提高效率的同時,重視最終目標的實現。從某種程度上說,效能應該是效率的根本,如果沒有工作的效能,其效率再高有什麼用呢?缺少效能的效率就如同寓言故事中的南轅北轍,這就使得不注重效果的員工常常在百般辛苦與忙碌之後才發現自己不但沒有為企業創造任何價值反而是在添亂。看來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是必要的,但缺乏效能的效率根本沒什麼意義,所以,人們在大力提高工作效率的時候,千萬記住,首先要確定自己的這種效率是在整體效能提高的基礎之上進行的。隻有將提高效能與效率有效地融入工作當中,我們才能既保質又保量地完成任務,才能在珍惜時間的同時為企業創造更大的效益。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應如何提高工作效能呢?可參考以下方法:
——善用時間
總結自己一天中的效率點,高效率時間處理重要事情,低效率時間用來看報、整理文件、寫信等。
——事先計劃
每天列一個行動清單,注明緊要程度,做到心中有數。
——分清輕重緩急
隻把主要事情放於桌麵,集中精力逐一解決。
——掌握20/80原則
每天隻要完成了一天中20%的重點任務,就意味著已經取得了80%的成功。
——隨身帶些需要處理的材料
比如信件、刊物、剪報等,這樣約見、會議前的等待時間也可充分利用。
——感到疲勞時稍事休息
注意不要讓自己過度疲勞,感到疲倦時要稍事休息,以恢複體能,保證良好的精神狀態。當然提高效率的方法很多,任何一本書或是一本雜誌就能夠完全總結出來,關鍵就在於怎樣的方法適合你。
嚐試著使用上文所提出來的一些方法,這樣或許對你的工作有幫助。提高效率能夠讓自己更多的完成工作,從而獲得更多的經驗,效率高了,就能輕鬆的麵對公司和老板交待下來的任務,並且能夠做到很有條理。
把握今天,擁有明天
愛因斯坦毫不忌諱地在世人麵前坦言:“我從不去想未來,因為它來的太快了。”而中國道家宣揚“無為以求心淨”,這也是有其生活依據的。所謂“無為”,並非什麼事都不做,而是強調不去思考未來,盡力完成並且去做好眼前的事。
明天的命運,縱然你再聰明,你都無法預言,也無法揣測。因此,莫虛度今天,因為它不再回來。有人在壓力麵前痛苦不堪、牢騷滿腹,卻從來不考慮該如何去化解它。有人在麵對困境時空談理想、不去實踐,浪費大好的光陰。
喬治·麥克唐納說:“有道是,無人曾經陷沉與每日壓力之下。唯有把明天的壓力加在今天的壓力之上時,那個重量才超過一個人所能忍受的限度。”
一位年齡約有45歲的中年男子,在他25歲時考到一家銀行任職,因為薪資還不錯,所以生活的也相當滿意。但工作到第3個年頭時,難免也因為有過多的事務性工作而感到身心疲憊,便有了換公司的念頭。恰巧這時候他結婚了,開始覺得有經濟壓力了。於是他便想了想:“換工作後,也不一定就有現在這麼好的待遇,還是再忍忍吧,再等上3年,等房子的貸款還的差不多了,再跳槽也不晚。”
過了2年後,老婆也生了孩子,家庭的開銷比以前更大了,他便有告訴自己:“再熬上10年,等孩子長大了,老婆也可以出去工作了,那時候再選擇離開吧!”
過了10年,眼看他的孩子也長大了,但上學的費用也隨之而來。這時,他隻能自我安慰的說:“沒關係,生活就是這樣的,等我退休了,一切都會好轉的。為了這個家,我已沒有任何指望了,所有夢想也慢慢的被摧毀了。”
等他快退休了,有一天在百貨公司逛,看見一套自己非常喜歡的西裝,但一看價格,嚇一跳,要3萬元一套。想想:“唉,算了反正家裏還有2套西裝,平時也能穿的,再說了退休後沒必要穿那麼漂亮。”還在繼續逛,又中意上一件純羊毛的背心,但是,售價要7300元/件。他隨即閃出這個念頭:冬天馬上就要過去了,還能冷幾天呢?何必浪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