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得慧目三宮借珍,象法身五奇趕日。(2 / 3)

回至洞府,玉鼎真人把借來的如意金鉤、任意剛索、隨意銅筐給了金花太子,太子授拿,問道:“師父,如今五寶俱全,該擔那座大山?”真人道:“當是太行與王屋二山。”太子聽後拜謝,去往太行與王屋二山之間。

來至太行山與王屋山之間,太子把腳一跺,喊出了山神與土地,說道:“我今奉天主之命,相助玄女娘娘討伐黃天君,有勞二位將山中生靈帶入這隨意銅筐內,明日我要擔挑二山。”那兩位山神與兩位土地領命而去,太子便在此處歇息。

第二日,有太行山神來報,說是群鳥盤旋不肯離去,太子想必有緣故,運用神眼一瞧,原來是從峨眉山來了兩隻鳳凰,鳳凰為百年之王,故此百鳥朝拜不肯離去。太子關閉神目,騎上白馬行至太行,隻見鳳凰落在梧桐樹上,傲視而鳴。太子喊到:“二位鳳凰不知我要擔太行山嗎,快快離去。”二鳳不理,太子又道:“二位雖不懼火,可要為百鳥想想。”二鳳又是不理,太子怒道:“二位如此高傲,則莫怪我無理。”二鳳言道:“我乃鳳王之子,你敢打我!”太子拿出金弓銀彈,眇準翅膀,嗖的一聲打了過去,把那隻鳳凰打落,喊到:“若還不走,還要吃我一打。”那樹上鳳凰懼怕,叼著打落的鳳凰去往南方天域。

金花太子楊戩見鳳凰飛走,就開始準備擔山了,祭起任意鋼索,分有兩段,猶如兩條蛟蛇纏繞;使了個法天象地,搖搖晃晃,大叫變變變,眨眼間身有千丈;又拿出盡意鐵針,念動口訣,口念長長長,正好不短又不長;用一雙如意金鉤勾住,鐵針兩端好似兩個金箍套住;手拿一趕山鞭驅動,兩座大山好似聽話,能動能跳離地而起,太子把腰一彎,兩座大山被挑起,輕飄飄挑在肩上打晃蕩,駕起雲端去往中方東天門,等待金烏而來,有詩為證:

今日挑擔顯玄功變,手持神鞭趕太行山。

鐵針可頂昆侖作柱,鋼索可繞須彌數圈。

金鉤可掛天地蕩秋,銅筐可載乾坤動轉。

隻待扶桑日出金烏,將能立功母子相見。

到了東天後,感覺非常熱,心想當初師父說入道門要守清規,奉命伐惡或上朝見聖才能穿八寶妝,今日隻顧擔山倒忘卻了水火袍,偏與這等炎炎,想是後悔。原來是黃天君提前已到,叫出十二金烏叫陣,十二金烏聚在一起,一陣陣烈炎烤膚實難當,曬得眾天兵渾身上下流痛汗,玄女娘娘正要祭起避火罩。

太子忙用了避火玄功,隻覺得渾身上下變清涼,健步如飛向前趕,遮住了十二金烏發出的熱光,玄女娘娘觀望,叫道:“你是何人?”太子不回言,向十二金烏衝去,那金烏見他不怕火,拿出耀針去刺,太子自是不懼,閉雙目睜開第三隻眼去追,衝散了十二金烏,直逼黃天君,天君急忙駕火龍逃去。

向西趕日路線:從黃海至青海

金花太子見十二金烏無有火龍,便調頭去追,隻聽“咣當”一聲,王屋山壓死一個,再聽“吭當”一聲,太行壓山壓死一個,那剩下的十個金烏急忙逃竄下界,太子便在後緊追,從黃海向西去追,路途中拋起一座山去壓小金烏,誰知那座山隻在原地上下起落,小金烏趁機會躲於螞蚱草內,從此這座山名曰“漏山”。

追至今河南嵩山,太子已快追到金烏,伸手趕山鞭一打,便止住腳步,隻見前方有一座大山,竟跳了起來。那隻金烏隻顧回頭看,忽有陰影遮日,再上看隻見一座大山從空而落,躲閃不及被壓山底,從此這座山名叫“當陽山”。

太子終於可以歇息片刻,覺得鞋中有沙,就脫下兩隻鞋倒土,一隻鞋倒出的沙土成了太後廟堌堆,另一隻鞋倒出的沙土成了冠子嶺堌堆。穿好鞋,這一大跨未曾騰雲,一隻腳用力一蹬,踩出一個大腳印,這便是煙熏火燎石下麵河穀旁的二郎石鞋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