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咆哮的智囊”,雖然沒見過眼前的矮人“咆哮戰鬥”的樣子,但看來“智囊”兩字並非浪得虛名。埃文司令看著眼裏閃著狡黠的矮人副團長,暗暗在心裏哼了一聲,但依然一臉平靜地說道:“霍比團長,你這是言之過甚了。人人都知曉你是龍之穀‘咆哮的智囊’,你都不知道的事情,還能有誰知道?”
矮人副團長沒有接話,隻是自顧自地撚著胡須笑了笑,仿佛根本沒有聽到埃文司令的話一樣。埃文司令見對方沒有回應,也不再刨根問底。他輕哼了一聲,暗暗在心裏罵了句“老狐狸”後,轉過頭重新思索起方才的問題。
一種看不見的奇怪氣氛,迅速在沉默的倆人中發酵。
一個是軍隊係統的高層人物,另一個是龍之穀傭兵團的二把手,兩個同是這次掃蕩戰的重要人物,會在重要的問題上出現這樣遮遮掩掩的對話,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與軍隊係統和龍之穀傭兵團初期的摩擦矛盾大有關係。
龍之穀傭兵團在成立初期,並沒有獲得像如今這般受人尊敬的地位,並且處處受製於軍方。軍隊係統仗著已有的龐大勢力,用各種手段明裏暗裏地打壓傭兵團的壯大,譬如壟斷武器資源、克扣傭金、迫使傭兵團提高準入門檻以至於難以招募人才等等。兩個不同的組織還差點為利益大打出手。
直到龍之穀傭兵團成立一周年時,發生的一件事情,扭轉了龍之穀陷於不利的局麵。當時,軍隊正為痛失作為重要資源補給區的第6號基地而煩惱,是傭兵團的團長,亞曆山大·K·維斯亞圖(Alexander·K·Stewart),率領包括他自己在內的、僅由16個精英組成的小隊,成功奪回了基地。
正是這次顛覆軍隊認知的作戰成果,讓軍隊高層意識到了傭兵團的重要性,遂與龍之穀進行了名為“共贏”的友好談話。正是以這次談話為契機,龍之穀獲得了跨越性的發展。
據說,談話結束後,雙方簽訂的一份協議中,隻涵括了龍之穀提出的一個要求,就是“允許龍之穀傭兵團無條件地,每年從軍隊係統中選拔除卻高層幹部在外的、服役至少三年的軍人100人,選拔的整個流程由龍之穀傭兵團決定,軍隊不許作出任何幹涉。除此之外,龍之穀傭兵團不從普通平民中選拔成員。”
換言之,龍之穀依然不會從平民百姓中選拔,甚至選拔的人數如此之少,與此前軍隊係統迫使龍之穀提高準入門檻的要求別無二樣。
當時的高層,在聽到對方提出如此順從自己意願的要求時,也感到甚是意外,對著這個要求琢磨了足足三天三夜。
服役至少三年?這有什麼問題的?每年隊伍裏的退伍士兵多的是,龍之穀幫軍隊把老兵給選拔走了,還省了人事部考慮退伍士兵遣散安排的功夫。畢竟按常識來看,士兵無論什麼時候,總是年輕力壯的時候最好使吧?
100人?老實說,再加一個零也沒多大問題。相較於軍隊每年六位數的征兵數目,這簡直就是九牛一毛,不值一提。
不允許幹涉選拔流程?龍之穀既不選高層精幹,又不要新兵崽子,缺乏作為選拔核心的“人才”,這流程難不成還能點石成金、從骨頭裏變出雞蛋來?恐怕不過是糊弄人,瞎折騰一番。
軍隊高層對著這個要求琢磨來琢磨去,也沒琢磨出個所以然。反倒是對方明確提出選拔人數、選拔範圍,省卻了己方在細節方麵的諸多顧慮。問題一想通了,軍隊高層立馬笑得像狐狸一樣,一個勁地對對方說“必然貫徹落實,無須擔心”,還把胸口拍得生響,生怕對方反悔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