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觀世界上一些航海、探險發達的國家,探險的範圍廣、產生探險家多的民族,無不有其深遠的傳統和迫切的需要。例如,古代地中海沿岸國家無不以對外貿易為致富手段,以對外殖民和擴張為立國之本,其前提是這些國家的本土一般幅員不廣、資源匱乏、耕地有限,甚至連水源都不足。而穿越地中海的航行並不困難,海外的土地、資源和人口自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以後,阿拉伯、西歐、北歐一些國家致力於航海和外貿,大批航海家、探險家不顧艱險尋找環球航路,發現新大陸,也無一不是出於國內的生存壓力和擴張需求,無不以奪取土地、奴隸、黃金、木材、礦產、市場、要塞、殖民地為目的。連早期的南極考察也是如此,甚至是為了獵殺企鵝獲取製皂的油脂,出售海豹的皮肉牟利。但是正是這樣卑鄙邪惡的目的,促成了新大陸和南極的真正“發現”,造就了不少傑出的航海家和探險家,也在一些國家和民族中形成了探險的傳統。在這樣的條件下,職業探險家,包括一些純粹出於人文和科學目的的真正的探險家應運而生,有的不惜為之獻身,成為人類的驕傲,他們的記錄和著作成為人類共同的財富。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都不可能在所有方麵都擁有優勢或長處,也不可能始終先進,所以都必須向其他國家或民族學習。應該承認,直到今天,中國的探險事業還比較落後,中國人在世界範圍的探險還很有限。2000年我參加中國第十七次南極考察隊去長城站期間,就受到很大的震動。當然,中國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世界,在地球的兩極,全球所有的高峰、五大洲、七大洋都已留下了當代中國人的足跡,在中國出現世界一流的探險家指日可待。但曆史無法重複,了解人類以往的探險經曆和經驗不可或缺。而且由於自然和人文環境的變遷,以往探險家記錄的現象有的已永久消失,隻能從他們的書中領略了。
重慶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旅行與探險經典文庫》,其著眼點顯然正在於此。該文庫融探險、考古、文學、文化人類學於一體,既勾勒探險家們多姿多彩的極限生涯,也凸現積極向上的個人英雄主義,更重繪人類文明不為人所知的曲折發展圖景。該文庫預計推出兩輯,首輯推出的十本新書中,有20世紀最為激動人心的搶險經典海爾達的《孤筏重洋》《太陽號草船遠征記》《複活節島的秘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坦貝克冷戰時期的涉除名作《俄羅斯紀行》,有勘探成吉思汗古老帝國秘密的冒險旅行《尋找成吉思汗———騎馬橫越蒙古大草原》,有複原名著《白鯨記》驚險氛圍的《尋找白鯨記》,有追溯著名探險家維迪亞生平足跡的《維迪亞爵士的影子》等等。稍後即將推出的第二輯,在繼續關注名家名著的基礎上,更注重地域性、民族性以及探險方式的獨特性,在提煉個人探險經驗的前提下,將世界各地文化的豐富多彩與人類生存方式的多種多樣,更真切全麵地描繪出來。
這些探險作品涉及範圍之廣泛,記載內容之豐富,情節之生動驚險,描述之細致傳神,隻有讀過的人才有體會。無論是為了科學研究,積累知識,還是為了陶冶性情,欣賞休閑,都會開卷有益。與一般讀者相比,我的遊蹤或許較廣,但我自知對這套書中涉及的地方,大多是這輩子都到不了的。2001年從南極返回途經智利時曾想去複活節島,因多種原因未去成,不知今後是否再有機會,好在第一輯中就有《複活節島的秘密》一書,多少能夠彌補我的遺憾。
2005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