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此而言,“仙作”實乃“仙遊創作”或“仙遊創造”。天然材質加上人工之創造,構成了“仙作”獨有的品格與價值。
誌忠在第一輯“仙作鑒賞”中,以濃淡不一的筆墨,由表及裏,藉今溯古,向人們全景展示“仙作”的工藝流程及蘊含其中的文化內涵。不時而現的具體入微的細節,也透露出誌忠內心對“仙作”抑製不住的鍾情。這些發自內心的讚歎,看上去隻是個人化的理解與感悟,但一如那樸拙天然的紅木,因其實誠質樸而打動人心,閱之不能不受其感染。
花這麼多的筆墨來說“仙作鑒賞”,這是因為,在我看來,這一部分內容最能體現誌忠寫人著物的風格。新著中的其他部分,“文苑拾美”、“心湖微瀾”、“雜談短評”,不管是讀書讀人讀事,還是遍覽世事評評點點,都體現誌忠為文的一大特色,那就是用心體察、用心感悟、用心思考、用心寫作。本書涉及麵廣,題材多樣,駕馭功力有所不一,但每寫一人一事,誌忠都飽含深情,傾盡筆力,既有必不可少的外層靜觀與描摹,更有深入內裏的洞察與思考;既有他作為新聞工作者的職業敏銳,感時論世,激情勃發,也有文化人的細膩心思,內斂涵詠,自由思考,不輕易隨眾,不人雲亦雲,多有自己獨特的思考與不俗的見解。
不管是寫人狀物,還是敘事議論,往深處觀,往內裏想,大抵才能抒寫性情,表達思想,觸及文化的內核。揮潑如此筆墨,既可賦予寫作對象以文化之魂,又能恰當地展露自己的才情與智慧,使筆下文字碼成的世界別有一番地方文化意蘊。從誌忠《古典情思》可以看出,他正十分用心地朝這一方向努力,不少作品也顯露了這一特色。誌忠自當以此為新起點,精心打磨,讓自己的寫作更為靈動,讓自己的風格更為鮮明,一如當下古典工藝家具中的“仙作”風格、“仙作”氣派。
(作者係《福建日報》新聞評論部主任,高級記者)莆田市領導一直關心莆田市雜文學會隊伍的建設和發展,支持和鼓勵廣大雜文作者弘揚主旋律,關注社會,關注民生,為民眾鼓與呼。莆田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立華同誌幫助雜文學會出版“莆田雜文叢書”,擔任叢書顧問。陳立華同誌殷切希望雜文學會在全國獨樹一幟,為繁榮莆田文藝創作,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建設文化莆田而繼續努力,團結、培養、帶動、激勵莆田廣大雜文作者,創作出更多高質量的雜文作品,發揮雜文革故鼎新、激濁揚清、針砭時弊、鼓舞人心的作用。
在莆田市文聯的支持下,經市雜文學會同仁的努力,現在出版的“莆田雜文叢書”一套,有:陳天宇的《偽名人時代》、鄭國賢的《魯迅的鼻子》、許谘新的《呼喚清風》、蔡忠輝的《易變的臉》、邱南強的《靈魂的舒展》、李金賢的《貓眼內外》、潘真進的《照鏡解悶》、鄭誌忠的《古典情思》、鄭慶彬的《嘶啞蟬聲》、鄭玉珠的《大眼瞪小眼》。叢書的出版將成為莆田文學創作史上一件盛事,也將為莆田文學的繁榮和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