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扯遠了,再回到“仙作”的選材上,由此來反觀其選材之路木盡其材巧開料彎翹、腐爛、死節、蟲孔部分;然後根據心材的大小、形態進行構思,實現木盡其材,讓它的功能發揮到極限。
歐陽修有句格言:“取士之方,必求其實;用人之術,當盡其材。”紅木開料同樣得量料賦形藝盡其材,再運用鋸、鑽、刀、銼、鑿等工具,經過一番精雕細刻,打磨上光,最終創造出一件件出神入化的藝術家具。
如今紅木的料子這麼貴,好料子更是難得一見。有人預言,5年內,東南亞紅木木材將會用盡。
因為很難找到紅木大料,廠家即使手裏有料,也不太願意去開料製作,因為這塊料用掉了,就沒法買回這樣的材料了。麵對古典家具供不應求的市場,一位工藝大師淡定地說:“我做了一輩子紅木家具,對木頭感情太深了。在我的有生之年,就盼著多做出些能真正流傳下去的家具,也就對得起祖傳的技藝和自己這些年的努力了。”
紅木家具承載了國人諸多的人文、情感寄托,更因其稀缺的天然屬性,日漸積累起了令人豔羨的使用和投資價值。對紅木感情甚篤的人,談到紅木開料時,心裏總有千萬個不舍,但果真要把紅木開料,他總是再三囑托開料師傅:“合理鋸材,因材施用,木盡其材。”
以材為貴,釋放潛力,這要看開料師傅如何把這三句話運用到極致。師傅根據圖紙工藝規格尺寸,用鋸機床、電鋸、開料鋸、拉鋸等工具鋸,對紅木進行開料時,必須做到開鋸結構合理,開料尺寸適當,做到開料的切割麵要垂直、光滑並與板麵成直角,規避裏邊出現爆邊現象。誠然,師傅要做到每一塊木頭,都能找到匹配它尺寸的部件,甚至連邊角料、碎料都用得上,寸木不丟,就得有因材施用的基本功。
開料師傅揮舞工具鋸,劈劈啪啪劈去外圍的“白皮”,取出心材來,細致檢查木板表麵有無明顯劃傷、劃痕、破損、空心鬆散、發黴現象;嚴格按照料單要求下料,控製加工餘量的尺寸,並去除開裂、精雕細琢藏意蘊如今,仙作人高擎傳承創新的火炬,把每一件雕刻家具都當成藝術品,融入了自己的審美情趣和所要傳達的文化內涵,通過上下對比、虛實相生、輕重襯托的形式,綜合應用多種雕刻技法,通過精妙藝術手段,創造出構圖生動、形象鮮明、線條流暢、技藝精湛的藝術家具。
“仙作”雕刻,俗稱“洋塘雕花”,屬於福建龍眼木雕的一個支流,是一個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古老木雕流派,發軔於閩中莆仙一帶,素以“精微透雕”著稱,涵藏著無窮的美學意蘊。
據宋代出版的《仙溪縣誌》記載,“洋塘雕花”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元初,仙遊民間雕刻多采用本地盛產的龍眼樹木料,雕製成圍屏、欄杆、木雕古玩、樂器、家具之類作品,集精湛技藝和高雅藝術於一體,而聲名遠播。明清時期,仙遊的紅木雕刻家具,無論製作造型,還是圖案花紋,都已日臻完美,能將不同風格的家具入微傳神地呈現出來,超凡脫俗,煥采生輝,可與皇城下的北京木雕家具、蘇州紅木雕刻家具、浙江東陽木雕家具相媲美,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洋塘風格”家具。
所謂的“洋塘風格”,就是仙遊民間雕刻藝術揉合了中國“文人畫”的精髓,是民間雕刻技藝與“仙遊畫派”繪畫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它最大的優點就是立足傳統文化基礎,兼收並蓄,集明清時代雕刻藝術之大成,繼承和吸取了明式家具“外柔內剛”的風格,又融入了福州圓雕的優點;它最大的特點是實用性、觀賞性和收藏性的高度統一,既滿足了人們藝術觀賞的需求,又具有較高的收藏和實用價值。
據坊間流傳,20世紀20年代初,“仙遊畫派”先驅李耕先生創作的《彌勒佛》、《劉海戲蟾》兩幅作品獲得“東南五省畫展”一等獎後,“洋塘雕花”更是名聲大噪,譽滿京華,洋塘藝人紛紛走出仙遊前往省內外傳經送寶。
砥礪琢磨顯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