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兮福所倚也,“仙作”人將這件壞事變成一件好事來努力,矢誌不渝地抓質量促品牌,“仙作”的品質得到了有效保證。一段時間過後,經銷商、消費者們反而更信任“仙作”了。“仙作”人紛紛在“白皮現象”中覺醒了。於是乎,600多家規模較大的古典工藝家具企業負責人共同簽署了規範生產承諾書,福建省古典工藝家具協會還向會員單位企業分發了“仙遊縣古典工藝家具產業誠信經營倡議書”,“三福工藝”、“龍禧藝苑”等8家古典家具生產企業發起修訂《古典工藝家具福建省地方標準》的行動。
“產品質量是關係‘仙作’產業發展的生命線。”“我們更要像愛護自己眼睛一樣去愛護‘仙作’。”諸如此類的聲音不絕於耳,大家齊心協力共同維護“仙作”的品牌形象。“仙作”人開始對古典工藝家具質量安全標準進行重新構架,修訂了《古典工藝家具福建省地方標準》,並由福建省質監部門發布實施,使它更加符合人體工程學匠心打樣貴玄通磨合論證,最終到達一個最佳點的設計效果。一個具有造物之美的家具設計圖樣便這樣誕生了。
誠然,並不是每一位打樣師都能達到如此高的境界,但是每一位打樣師也會“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總能精益求精,達到自己所能達到的高峰,為仙作家具設計一個最佳的圖樣,也必將為古典工具家具刻下輝煌燦爛的一頁。
在靜與境的世界裏,我觀賞設計師“打樣”,圖紙上遠處的山、湖、林猶如一副水墨畫掛幕天邊,又近在眼前,充滿寫意的東方意境。憨厚的設計師告訴我,這些設計圖為人工手繪,除了花紋圖案,還有榫卯結構,之後用電腦掃描進去,工匠們就按照這個圖樣開始製作。
《老子》曰:“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一件別出心裁的古典工藝家具設計,往往閃爍著“仙作”人的智慧之光,是仙作創造力的體現。我傾聽設計師的侃侃而談,每件家具的製作,總要先設計圖樣,仙遊叫“打樣”,通過創意思維,畫出提綱挈領式的製作樣圖,既要體現家具的使用功能,又要符合美學規律的程式和法則。
一個好的打樣師必須融古彙今,在模仿借鑒前人智慧結晶的基礎上,吸收、消化其設計精萃,舉一反三,推陳出新,憑借豐富的經驗,不斷捕捉靈感的火花,尋找設計的突破口,創造性地設計出具有生活實用品又是文化藝術品雙重特征的家具。換句話說,打樣師首先要解決曆史性和時代性問題,在吸收曆史上有價值東西的同時,還要為其增添我們自己的獨有東西。很多人在消費傳統,而沒有給這個傳統增加新的東西,那麼這個傳統的斷裂、衰敗也就是必然的。
從這個層麵上來說,打樣師貴在匠心獨詣,融彙貫通,沒有抽象的理論,也沒有抽象的實踐,而隻有本於“打樣”這一個總體的理論和實踐。在“做活”過程中,打樣師處在一個思維跳躍和流動的動態過程,由概念到具體,由具體到模糊,通過反複的螺旋上升,不斷的選材之路非一途徑。工匠根據家具造型與線條結構,製作時倘若材選得好,選得順,榫卯就好做,家具就牢固;倘若料配得好,顏色統一,紋理協調,過渡流暢,看上去就美觀。顯然,隻有在選材和顏色搭配都合理,並且盡量追求自然,才能算是古典家具精品。由此觀之,凡選材之路,自非一途。這裏頭的功夫,無非就是兩個字--“用心”。
平時接觸紅木家具,我很看重家具的選材,因為材質的優劣,直接關乎家具的收藏價值。大凡仙作名家選材都有自己的原則,我姑且把他們的選材共性歸納為三則。一則為一木一器,就是製作家具時確保家具的每個部件為同一棵木材上的木料;二則為樹齡相同,就是說若實在難以做到一木一器,則應力求樹齡相同或相近;三則為同材相拚,就是指若非一木一器,要盡量做到同批次、同產地、樹齡更接近的材料來拚做。
“仙作”選材大抵如此,作文選材亦然。高考作文得高分者,必選鮮活新穎的材料,必選情感充沛的材料,必選底蘊深厚的材料;反之,作文失分者必定在選材上失誤,譬如選司空見慣的“大路貨”,選毫無新意的“陳舊貨”,選簡單模仿的“舶來貨”。而提升選材的要訣在於精巧合適,除真實、典型外,還應力求新穎,新人、新事、新情況、新風尚、新觀點、新認識、新經驗等,讓人耳目一新。
再推而廣之,在選人用人上亦然。我讀《三國誌》,有感於三國的用才之道。曹操“唯才是舉”,才用其長,不求全責備,故戰將千員,謀士如雲,一統北方。劉備“求賢若渴”,以情動人,以信用人,故諸葛孔明鞠躬盡瘁,輔佐開創蜀漢基業。孫權“得人者昌”,舉賢成風,人才輩出,故能雄踞江東。今之用人提倡導向和風氣,能者用、好者上、庸者下,讓吃苦的人吃香,讓有為的人有位。果真如此,跑官要官者還能跑往哪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