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一次讓我大長見識的閑聊,省工藝美術大師林慶全告訴我,在仙作家具製作過程中,常用的榫卯可分為幾十種,作為麵與麵的接合,諸如“燕尾榫”、“穿帶榫”、“紮榫”之類的,可以兩條邊拚合,還可以麵與邊交接構合。作為“點”的結構方法,諸如“格角榫”、“出榫”、“鍥釘榫”之類的,用於作橫豎材丁字結合,成角結合,交叉結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作為三個構件組合一起並相互連結的構造方法,諸如“托角榫”、“長短榫”、“抱肩榫”、“粽角榫”之類的做法。高明的工匠總能通過合理選擇,靈活運用各種榫卯,可以將家具的各種部件作平板拚合、板材拚合、橫豎材接合、直材接合、弧形材接合、交叉接合等等,製作出巧奪天工的藝術家具。
榫卯結構在“仙作”中普遍使用,可以說是我國木構技術史上一件很了不起的運用。我們可以從曆史典故中,從詩詞成語中,找尋榫卯結構影響著中國人思想的痕跡,譬如戰國時代楚國宋玉《九辨》:“圓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齟齬而難入。”後來演變為成語叫作“方枘圓鑿”,比喻雙方意見不合,不能相容,配合不好,格格不入。而跟它相反的一個詞大家就很熟悉了,叫作“丁是丁,卯是卯”,木鑿技術講的是做事嚴肅認真,一絲不苟。我想,仙作正因為如此嚴謹製作,成就了家具之極品、藝術之神品、收藏之珍品。
“仙作”之三重境界
貢品軒,一個魅力四射的仙作品牌,一個彙聚明清古典工藝家具精華的藝術之軒,成為我每次帶賓朋去壩下參觀家具的首選之地。格高韻雅、絢麗多姿、精美絕倫的“仙作”古典工藝家具,讓賓客流連忘返,沉浸在東方藝術的氛圍中,體悟高深的仙作追求之境界。此時,我更願意靜坐聆聽大師林福星的高談闊論,深入淺出地演繹“仙作”之三重境界。
“有境界則自成高格。”我以為“仙作”創造之根源,乃是主體心靈和人格價值。每當我揣摩林福星關於“仙作”境界說的精辟論述,不能不被他那振聾發聵的聲音所震撼,猶如發人深思的靜夜鍾聲,讓人感悟良多。此刻,我的腦海裏總能浮現他的聲情並茂:“型材藝”,此第一境界也;“韻律神”,此第二境界也;融儒家氣節風骨,涵道家大道法度,蘊釋家空靈禪理,此第三境界也。這篤定了“仙作”大師藝術論、價值論與人生論的三重意義。你說我能不為此而高歌一曲嗎?
每每采訪之餘,我從采訪包裏拿出大師的文稿讀一讀:“仙作”家具交融著“心與物、文與質、形與神、材與藝、用與美”的統一,完美融合了“型材藝”的造化之美,凝合了“韻律神”的心源內涵,蘊涵著儒家“中正儒雅”的氣質,滲透著佛家“簡寂空靈”的禪理,浸染著道家“道法自然”的玄機。簡約樸實的明式家具意趣天然,接近禪理;莊重穩健的清式家具,靜穆沉鬱,接近儒學;同時明清兩代家具又都共同遵循著道家的“法度”,熔鑄著道的最高奧義!
由此,我想起在師大求學時,古典文學的老師朗誦王國維的治學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林福星用自己的藝術實踐為這三境界作了一個很好闡釋,形成了自己關於“仙作”之三重境界說,從而奠定了他在“仙作”界大師的地位。
“仙作”覺醒應有時
的設計和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促進“仙作”產業的健康、有序和持續發展。
“仙作”覺醒應有時,具有一千多年曆史的“仙作”,早在唐宋時期就相當發達,而今又有了裂變式的大發展,實屬不易。這是仙遊人民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家業,應當直掛雲帆濟滄海,塑造成為民族品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去年底,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播出了節目《“白皮”料抹黑紅木家具》,曝光仙遊個別紅木家具企業造假的現象。這就是引起“仙作”行業內震蕩不小的“白皮門”事件。
麵對質量問題和輿論壓力,仙遊人不回避,不氣餒,敢於擔當,雷厲風行地進行拉網式大檢查,一旦發現有“白皮”的紅木家具半成品一律暫扣,集中整改;對存在嚴重“白皮”的紅木家具半成品一律收繳,集中銷毀。這無疑是對“仙作”產業的一次全方位整頓,也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危機公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