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
【解題】
晉獻公想再次假道虞國而征伐虢國。虞國大夫宮之奇根據形勢與情理,力諫虞公警惕晉國的陰謀,但昏庸的虞公不納良言,終於招致滅亡,為後人所恥笑。同時,文章還通過具體事例,表達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即“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全文說理透徹,層層深入,有很強的說服力。
【原文】
晉侯複假道於虞以伐虢①。宮之奇諫曰②:“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③。一之為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④,其虞、虢之謂也。”
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⑤。大伯不從,是以不嗣⑥。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⑦;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於盟府⑧。將虢是滅,何愛於虞?且虞能親於桓、莊乎⑨,其愛之也?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逼乎?親以寵逼,猶尚害之,況以國乎?”
公曰:“吾享祀豐潔,神必據我⑩。”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唯德是依B11。故《周書》曰:‘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唯馨B12。’又曰:‘民不易物,唯德繄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B13,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聽,許晉使。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B14。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
冬,晉滅虢,師還,館於虞。遂襲虞,滅之,執虞公。
【注釋】
①晉侯:晉獻公。複:又。魯僖公二年晉曾向虞國借道攻打虢國,所以這是第二次了。虞:周文王所建的姬姓國,在今山西平陸。虢:也是姬姓國,東虢在今河南滎陽,西虢在今陝西寶雞,此文指的是西虢。
②宮之奇:虞國的賢大夫。
③玩:忽視。
④輔:頰骨。車:牙床。
⑤大伯、虞仲:分別為太王的長子和次子。大,通“太”。昭:古代宗廟設有神位,左為“昭”,右為“穆”。
⑥大伯不從,是以不嗣:此言太伯不從父命,結果讓位於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沒有繼承周之王位。
⑦虢仲虢叔:都是虢國的開國祖先,王季之子,周文王的次弟和三弟。
⑧盟府:掌管盟誓典策的官府。
⑨桓莊:即桓叔、莊伯。桓叔是晉獻公的曾祖,莊伯是晉獻公的祖父。桓莊之族指晉獻公同祖的兄弟。
⑩據:保佑。
B11依:保佑。
B12馨:香氣。
B13馮:同“憑”。
B14臘:歲末祭祀眾神叫臘祭。
【譯文】
晉獻公想再次向虞國借道攻打虢國。宮之奇對虞公進諫道:“虢國是虞國的外圍屏障,如果虢國亡了,虞國就必然隨著它滅亡。不可助長晉國的貪心,外來的敵人決不能輕視。借一次道給它,就已經是很過分了,還能再一次玩火嗎?俗諺說‘麵頰與牙床相互依存,失去了嘴唇,牙齒就要受冷’,而虞國與虢國的關係就是這樣。”
虞公說:“晉君和我同宗,難道會加害於我嗎?”宮之奇答道:“太伯、虞仲,都是太王的兒子,太伯不從王命,所以沒有繼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兒子,做過文王的卿士,對王室都立下了大功,記載他們功勞的典冊還保存在官府裏。晉國既然要消滅虢國,又怎麼會愛護虞國呢?況且虞國與晉國的關係,能比桓叔、莊伯與晉國的關係更親密嗎?他們本應受到晉獻公厚愛的。桓叔、莊伯的族人有什麼罪過?獻公卻把他們全部殺害了,不就是由於他們勢力大了,對晉獻公構成了威脅嗎?至親的同宗因功高位尊對他構成了威脅,獻公尚且要殺害他們,何況我們還是一個國家呢?”
虞公說:“我獻給神的祭品豐盛而潔淨,神必然會保佑我的。”宮之奇說:“我聽說鬼神並非對人人都親近,而是隻保佑有賢德的人。所以《周書》上說:‘皇天是無親的,他隻對有德行的人親近。’又說:‘祭祀的黍稷並不散發香氣,隻有德行才能讓香氣遠播。’還說:‘人們上貢的祭品雖然相同,神卻隻享用有德者的祭品。’這樣看來,如果沒有德行,人民就不和睦,神也不會來享用祭品了。神所依憑的,就在於德行。如果晉國攻克了虞國,修明德行,再把豐盛而潔淨的貢品進獻給神,神難道還會把它吐出來嗎?”
虞公不聽規勸,答應了晉國使者借道的請求。宮之奇就帶著他的家族離開了虞國,他說:“虞國等不到舉行臘祭就要滅亡了!晉國這次借道滅虞國,它用不著再發兵了。”
冬季,晉國消滅了虢國,回師駐紮在虞國。後又突襲虞國,消滅了它,捉住了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