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梅聖俞詩集》序(1 / 2)

歐陽修

【解題】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曾任諫官、地方官,後累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卒諡文忠。歐陽修是北宋文壇領袖,反對當時浮靡的文風,提倡以韓愈為代表的古文,並在詩歌方麵倡導自然平易的風格,開創了時代新風氣。著有《歐陽文忠公集》、《新五代史》等。

本文是歐陽修為梅堯臣的詩集寫的一篇序言。梅堯臣(1002—1060),字聖俞,宣城(今屬安徽)人,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晚年曾參與編修《唐書》,宋代著名詩人,他和歐陽修在文壇上共同反對講究排比辭藻、愛無病呻吟的西昆派。這篇序言著重說明了詩歌創作和現實生活的關係,提出了詩“窮而後工”的說法。文章寫得“低昂頓折,一往情深”,情文並茂,對我們理解藝術和生活的關係有一定指導意義。

【原文】

予聞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夫豈然哉?蓋世所傳詩者,多出於古窮人之辭也。凡士之蘊其所有,而不得施於世者,多喜自放於山巔水涯之外,見蟲魚草木風雲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內有憂思感憤之鬱積,其興於怨刺,以道羈臣寡婦之所歎①,而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也。

予友梅聖俞,少以蔭補為吏②,累舉進士,輒抑於有司,困於州縣,凡十餘年。年今五十,猶從辟書,為人之佐③,鬱其所蓄,不得奮見於事業。其家宛陵④,幼習於詩。自為童子,出語已驚其長老。既長,學乎六經仁義之說⑤。其為文章,簡古純粹,不求苟說於世,世之人徒知其詩而已。然時無賢愚,語詩者必求之聖俞;聖俞亦自以其不得誌者,樂於詩而發之,故其平生所作,於詩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薦於上者。昔王文康公嚐見而歎曰⑥:“二百年無此作矣!”雖知之深,亦不果薦也。若使其幸得用於朝廷,作為雅頌⑦,以歌詠大宋之功德,薦之清廟⑧,而追商、周、魯頌之作者,豈不偉歟!奈何使其老不得誌而為窮者之詩,乃徒發於蟲魚物類、羈愁感歎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窮之久而將老也,可不惜哉!

聖俞詩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謝景初,懼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陽至於吳興以來所作⑨,次為十卷⑩。予嚐嗜聖俞詩,而患不能盡得之,遽喜謝氏之能類次也,輒序而藏之。其後十五年,聖俞以疾卒於京師,餘既哭而銘之,因索於其家,得其遺稿千餘篇,並舊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為一十五卷。嗚呼!吾於聖俞詩論之詳矣,故不複雲。

【注釋】

①羈臣:即“羈旅之臣”,語出《左傳·莊公二十二年》,意即被貶在外的大臣。

②蔭補為吏:宋代官員按品級享有子弟受封官職的特權,稱為蔭子。梅聖俞沒有考取功名,從父蔭補太廟齋郎,曆相城、河南、河陽三縣主簿。吏,指低級官員。

③辟書:召聘書,指應某部門的長官的聘任。辟,召也。

④宛陵:今安徽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