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六經:古人以《易》、《書》、《詩》、《禮》、《樂》和《春秋》為“六經”。
⑥王文康公:字晦叔,河南人。宋仁宗時任樞密使等,死後諡為“文康”。
⑦雅頌:《詩經》分《風》、《雅》、《頌》三類。《雅》分《大雅》和《小雅》;《頌》包括《商頌》、《周頌》、《魯頌》三部分。
⑧清廟:宗廟。
⑨吳興:今浙江嘉興西。
⑩類次:以類編次。
【譯文】
我聽到世人都說,詩人得誌的少而失意的多。難道真的是這樣嗎?這大概是世間流傳下來的詩歌大多是古代貧困的人的作品的緣故吧。凡是有才能和抱負而又在社會上不能施展的讀書人,大都樂意在山林水邊放浪自己,看見蟲魚草木、風雲鳥獸等自然事物,往往要探索它們的奇特怪異之處。內心又鬱積著憂愁、感慨和憤激,創作的欲望由哀怨和諷刺而生,用來表達外放的官員和寡婦的歎息,表達人們難於言傳的感受。大概是越窮困潦倒就越能寫出好作品來。這樣說來,不是寫詩使人窮困,應該是因為窮困了,才能寫出好詩吧。
我的朋友梅聖俞,年輕時由於蔭襲而補為小官,雖屢次參加進士考試,但老是得不到主考官的賞識,困頓在州縣共十多年。年紀快五十歲了,還要靠人家下聘書,當人家的幕僚。蓄積已久的才能,不能在事業上大顯身手。他的家鄉是宛陵,從小就學習作詩,當還是一個孩子時,寫出的詩句就已讓師長前輩們驚異。年齡稍大了,便學習六經中的仁義道理。他寫的文章簡潔古樸,不得過且過地迎合世俗求得人們的喜歡,因此人們隻知道他的詩罷了。但是當時不管是賢明的還是愚昧的人,談到詩歌必然要求教於聖俞。聖俞也喜歡把自己不得誌的心情通過詩歌來抒發出來。因此他一生的作品中,詩歌寫得尤其多。世人已經知道他了,但是沒有向上推薦他的。過去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詩作而慨歎說:“二百年來沒有這樣的作品啦!”雖然對他了解很深,還是沒有向上推薦他。如果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寫出像雅、頌那樣的作品,來歌頌大宋王朝的功績、恩德,把它們獻給宗廟,從事商頌、周頌、魯頌的作者們的事業,難道不是很偉大嗎?怎麼會使他到老也不得誌,而隻寫窮困者的詩歌,空借蟲魚等物來抒發感情和感歎羈旅愁苦的辭句呢?世人隻知道喜愛他精美的詩篇,卻不知道他長久窮困而且將要衰老了。怎能不令人惋惜啊!
聖俞的詩很多,自己卻不注意收集整理。他的內侄謝景初擔心他的詩太多了容易散失,就選取他從洛陽到吳興以來所作的詩,編為十卷。我特別喜歡聖俞的詩,可是擔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因此很高興謝氏能把它們分類編輯,立刻就寫了這篇序言並且收藏起來。從那以後又過了十五年,聖俞因病死在京城。我哭著為他寫了墓誌銘後,就向他家索求他的詩,得到他的遺稿一千餘篇。加上過去我所收存的,選擇其中最好的六百七十七篇,編成十五卷。唉!我對聖俞的詩已經評論得很詳盡了,所以不再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