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1 / 3)

【鏈接解讀】

《老子·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躁勝塞,靜勝熱。

清靜以為天下正。

老子說:最大的成功依然好像有缺陷,但它很管用,是用不壞的。最大的圓滿好像在被什麼東西衝散,但它是用不完的。最直的好像在彎曲,最巧的好像笨極了,最會說話的人好像傻瓜。使勁猛衝,可以打破僵局。清靜無為,又能戰勝熱火朝天。清靜好嗬,是人間的正道。

“大成”,最大的成功。

“不弊”,不舊,不壞。

“大盈”,大圓滿。

“躁”,不是急躁浮躁的意思,指猛力前衝。

“塞”,堵塞,指僵局、困境。

“天下正”,天下的正道。

老子這段話很有意思,講清靜好,又說躁進管用。那我們究竟該清靜無為,還是該冒險躁進?兩者都要,不衝那麼一下,斷不能達到清靜無為的境界。

大水不衝成瀑布,成不了高深莫測的深淵。

竹竿捅破魚網

凡事硬上,必不能成。硬上又有鋒芒,就有突破口。又有鋒芒又不怕折斷,則必能成。荊軻刺秦王之際,如果不顧忌不能擊中,早就擊中了。老子說“躁勝塞”,這個時候就不必講清靜無為了。成功了就叫清靜無為,做的時候不妨躁進。

躁勝塞

十八根本不理一切試探

不是要你從容應對試探,而是要你根本不理試探。試探之所以是試探,就是要你接招。你不接招,他的一切高明手段必然落空。便無麻煩。

老子說:“塞其兌,閉其門。”(《老子·五十二章》)——塞住你的口,閉上你的門。兌就是口(見《易經·說卦》)。閉口並且閉門,隻有封閉狀態才能成就自身。

不是要你從容應對試探,而是要你根本不理試探。試探之所以是試探,就是要你接招。你不接招,他的一切高明手段必然落空。便無麻煩。

老子說:“塞其兌,閉其門。”(《老子·五十二章》)——塞住你的口,閉上你的門。兌就是口(見《易經·說卦》)。閉口並且閉門,隻有封閉狀態才能成就自身。

東晉名士顧和做揚州從事,月初去上朝。到了沒多久,先把車停在大門外。

大臣周凱去見丞相王導,經過顧和身邊。顧和捫虱而坐,好像沒看見周凱。

周凱已經走遠了,又走回來,指著顧和的心說:“我這裏麵有什麼呀?”

顧和捫虱如故,說:“這裏麵是深不可測的東西!”

周凱進了大門,對王導說:“您手下的一名小吏我看有大臣之才。”

周凱說錯了,顧和根本不是大臣之才,而是大匠之才。我的意思是:隻有他傷別人的,別人傷不了他!當然,他更懂得彼此不相傷。《莊子》上講有個大匠(宗師級別的木匠),碰到一棵神木,大匠的弟子要砍,大匠敬畏這神木,決定不砍,彼此不相傷。

總有些東西讓人敬畏。

總有些東西讓對手敬畏。

總有些東西讓敵人敬畏。

明白這個,你就真正地無畏了。

顧和為官凶險極大。他不驚不亂,做自己該做的事,無機心,無巧手,就不會被更大的機心與巧手掐滅。

我在這裏欣賞的顯然不隻是顧和“捫虱而談”的風度,而是欣賞他風度背後的智慧。

顧和是拙而巧者。看似笨拙,其實巧妙。

周凱是巧而拙者。看似巧妙,其實笨拙。

周凱就因為做人太乖巧,後來被王敦殺掉。周凱先前在王導與王敦間穿行,又經常調和王導與皇帝、王導與群臣間的關係,看似巧手,其實他的力全部沒落到點子上。有一次有人說王導壞話,皇帝要殺王導,多虧周凱救了王導。但在這節骨眼上,周凱竟然不對王導明說是他周凱救了王導,還對王導開玩笑,使王導誤以為周凱也是害他的人中的一個。後來王敦叛亂,拿群臣開刀。王敦要殺周凱,王導沒有意見。等到再後來王敦之亂平息了,王導檢查過去的文書,忽然發現了周凱當日救他的奏章,這才明白周凱救過他。王導本是性情中人,不由大哭:

“我不殺伯仁(周凱字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冥冥之中,負此良友。”

這就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王導殺伯仁案”的來由,教訓不在於王導,而在於像周凱一樣的人。王導當然無過錯,錯在周凱自己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