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補缺,有種種班次。科甲出身為一班,叫做甲班;捐納出身為一班,叫做捐班;京官和外官又各為一班。各班之中,又分若幹階層,異常複雜。此外還有除、補、轉、改、升、調等班。
吏部每月抽簽一次,叫做月選,有單月、雙月之分。單月叫做急選,雙月叫做大選。因為補班在單月開選,所以叫做急選;除班、升班在雙月開選,所以叫做大選。例如丁憂期滿,複任原官,歸單月抽簽;議敘、蔭監等歸單月抽簽。但後來也多少有一些變動。還有不論單雙月,有缺就可選用的,如捐納人員、散館的庶吉士等。
此外不列入候選班次,有缺就可補用的,如因父母年老,請改補近省而奉準的、指定到某部任用的人員等;也有不列入候選班次,以單月即用的,如因回避補任他官和因病離職,痊愈後補用人員等。
抽簽每月於一定的日期,由吏部長官在天安門外召集舉行,由候選官員親自抽簽(在某種情況下,也可以由吏部代抽),並有監察禦史到場監視。表麵看起來,這種辦法是大公無私的,實際弊端重重,如果不買通吏部官員,是很難得缺或分發到自己滿意的地方去候補的。
官員任職,最初大都是署理,署理期間為一年;一年期滿,可以補授實缺。實缺通常是三年一任,當然也可以蟬聯下去。
外官由督、撫以至州、縣,缺分都有肥瘠繁簡的不同(書中指山東巡撫調安徽巡撫是以繁調簡,原因是山東地方大,賦稅多,做巡撫的各種收入也多些。即以養廉銀而論,山東巡撫每年一萬六千兩,安徽巡撫隻有一萬兩)。府、州、縣缺分簡缺、中缺、要缺、最要缺四等(書中的海州,就說明是要缺),以“衝繁疲難”四字為缺的簡、要標準。衝是地方衝要,繁是事務繁重,疲是民情疲玩,難是民風強悍難治。所謂疲難的州、縣,實際上正是當地人民不甘屈服在暴力之下,勇於向封建統治者鬥爭,但卻被加上“俗敝民刁,頑梗抗欠”這一類侮辱性的評語。以當時的直隸省而論:天津府和天津縣衝繁疲難四字俱全,是最要缺;正定縣衝繁難,要缺;鹽山縣繁難,中缺;慶雲縣四字俱無,簡缺。初補缺的官員,大抵先從簡缺做起,等積有經驗了,也就是壓榨剝削人民的本領更大了,然後再調中缺或要缺。
官員的實職,缺之外還有差。差是差使,指不在法定官製以內的,因實際需要而添設的職務,如前述各局的總辦、會辦、提調、委員等都是。候補官員補不到缺,不得已而思其次,就鑽謀差使。好的差使還是聲勢煊赫,可以腰纏累累的。至於一些佐雜小官們,隻可以做做保甲委員或發審委員之類,或者被上官派到外州縣查查案件,由地方官送一點車馬費,也算是臨時差使,不過收入很少而已。
沒有補到實缺的官員,隻是候選或候補的身份,盡管是官,這個官不過是一種頭銜、一種資格,徒供炫耀而已。如果又活動不到差使,是沒有絲毫收入的。但是,為了維持官的體麵排場,交際應酬,開支卻很大。有許多官員,終身補不到缺,謀不到差,那怕是候補道、候補府、候補郎中,官居四五品,也常常窮困到不堪言狀的地步的。
七官員任用的方式
官員的任用,分除、補、轉、改、升、調六班:
(一)除班——最初任官,或學習期滿補缺叫做除。如進士一甲一名除修撰,額外主事三年學習期滿除主事。
(二)補班——因某種原因去職,如丁憂、結婚、患病、回避等等,以後複職時叫做補。
(三)轉班——在同一官署內,轉任同一品而地位略高的官職叫做轉,如書中的禦史轉給事中。
(四)改班——由甲官署轉任乙官署的官職叫做改,如左都禦史改任尚書,郎中改任禦史。
(五)升班——由低級官職任用為高級官職叫做升,如尚書升大學士,知府升道員。
(六)調班——由甲官署改任乙官署同等官職,與改班略同,但屬於特定者;或調任某一官職,而有一定任期的叫做調。前一例如各部院尚書調吏部尚書;後一例如書中的刑部主事任本部提牢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