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附錄清代的官製(3)(2 / 3)

所以,做州、縣官的,如果不太黑心,每年總可以弄個一兩萬銀子;如果善於搜括,自然更不止此。一任(三年)下來,無不麵團團作富家翁。至於知府,除了本身的收入外,還要由所轄的各州、縣官“孝敬”,實際就是分贓,自然所得也更多,因而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意思是做知府的不貪贓枉法,僅例所應有的陋規收入,一任也可以有十萬銀子的進賬。等而上之,由道員以至督、撫,不僅有下屬孝敬,也可以賣官鬻缺,官越做得大,錢越弄得多,是更不消說的。

還有一些特殊的官職,如管理鹽務的鹽運使,管理關稅的海關道等,都是利源所在,收入甚多,為大家公認的肥缺,是人爭趨之的。即如當一任學政,也有養廉銀子可拿;做一次主考,也有“棚費”(考試時,地方官向人民攤派銀兩,送給主考)的收入的。

京官不能直接向人民搜括,所以要靠著外官將所得的分潤一些,美其名為冰敬、炭敬之類。京官掌官員任免的大權,外官為了鞏固地位,是必須深相結納的。賣官鬻缺,自然也是京官的最大收入。這裏京官指當權的大官,至於中下級的京官,沒有門路為外官拉攏的,就隻有靠著代同鄉出具“印結”,每月分一些銀子以維持生活。

所謂印結,是以京官的資格,代同鄉出具保證書,保證捐官或捐監貢的同鄉身家清白,並無虛偽等情。印結,要被保證人出一筆銀子來買的,雖說是同鄉,實際並不要彼此認識,完全是一種買賣行為。當時每一省設一印結局,公推同鄉裏年高德劭的京官主持,叫做管印結官,每兩年更換一次。凡是加入印結局,出名為同鄉具印結的,每月都可以分一次印結費,通常每人可以獲得幾十兩銀子。

中下級的京官生活是相當清苦的,所以都在熬資格,希望有朝一日能外放實缺,就可以發財了。

十一官員的服飾和禮節

清時官員的服飾有嚴格的規定,依品質、數量、顏色的不同,來區別官位的大小,是不許濫用的。服飾大致有下列五種:一,頂戴,二,蟒袍,三,補服,四,腰帶,五,坐褥。這裏把各品穿戴的頂戴、蟒袍、補服列表如下:

(頂戴)(蟒袍)(補服)

一品——珊瑚九蟒五爪仙鶴

二品——起花珊瑚九蟒五爪錦雞

三品——藍寶石及藍色明玻璃九蟒五爪孔雀

四品——青金石及藍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雪雁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八蟒五爪白鷳

六品——硨磲及白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鷺鷥

七品——素金頂五蟒四爪溪鳥滿

八品——起花金頂五蟒四爪鵪鶉

九品——鏤花金頂五蟒四爪練雀

未入流——鏤花金頂五蟒四爪黃鸝

頂戴,是官員戴的帽頂(這裏指平時的帽頂,朝帽略有不同)。

一二品都是紅色的,三四品都是藍色的,五六品都是白色的,七品以下為金色。但同色之中,各品又有區別,如一二品有純紅和雜紅之別,三四品有亮藍和暗藍之別。進士、舉人、貢生都戴金頂,生員、監生則戴銀頂。蟒袍,是官員穿的上麵繡有蟒形的長袍。補服,是加在蟒袍之外的外褂,正中用金線繡織鳥獸形的正方圖案(武官為獸形,一品是麒麟,九品是海馬)。但禦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卻一律穿獬豸補服,因為古人認為獬豸是一種神羊,能辨曲直的緣故。腰帶,一品用金方玉版,中嵌紅寶石;未人流用烏角圓版四片,銀鑲邊。坐褥,一品冬用狼皮,夏用全紅褐襯紅氈;未人流冬用獺皮,夏用土布襯白氈。至於朝珠,惟有五品以上的官員才能掛帶(翰林、禦史等官不在此限),後來頂戴可捐,朝珠也就並不足貴了。

此外還有特賜的服飾,如皇帝賞給有軍功的人以花翎或藍翎,是插在帽上的一種裝飾品。藍翎是鶚翎;花翎是孔雀翎,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六品以下的官員賞給藍翎。五品以上的官員賞給單眼花翎;雙眼花翎非大官不能得;三眼花翎是賞給親王、貝勒等皇族和立有特殊功勳的大臣的。最初花翎十分名貴,但後來藍翎和單眼花翎都可以用捐納的方式買到。而且,也可以用捐納的方式獲得高兩級的頂戴,例如道員是四品,準許捐買二品頂戴,就變成“紅頂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