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一次較量(2 / 3)

張衛民徹夜未眠,越想越憂心忡忡。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怪不得高德標不願意到村部辦公呢,原來他是在賺夥食費和煙酒錢。他有事沒事把大家通知來,是在撈集體的外快。俗語說得好:“喉嚨深似海”,如果不控製招待費,拿什麼錢去發展集體經濟,拿什麼錢去做公益事業,又怎麼能取得群眾對村幹部的信任?

看來村裏情況很複雜,但這一切必須要盡快加以改變,張衛民感覺一股空前的壓力向自己襲來。

“新官上任三把火”。 張衛民心想這第一把火該怎麼燒起來?他決心從改革會議製度開始。

為了解決辦公條件的掣肘,張衛民找本單位領導支持了一些辦公桌椅,給每個幹部都安排了辦公桌椅,要求他們在村部上班。

其他同誌都能做到按時到村部上班,隻有老書記在家忙活。張衛民看在眼裏,記在心頭。開會的時候張衛民讓人三番五次的去喊,高德標才來,張衛民知道他心裏有意見,但隻要他來,也就不再說什麼,有些事情總是有一個慢慢適應的過程,太冒進往往引起激烈反對,影響團結。要用製度的框架來一步一步框死他,既冠冕堂皇,又無懈可擊。

接下來就是要改變會議形式,以往都是高德標唱獨角戲,張衛民隻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現在是他來掛帥,這也是人們常說的“一個將軍一個令”,好聽一點的說法是:新的領導上任以後,“戰略重點必然轉移”。就好比高明的廚師是不會重複先前的菜式一樣,“殺豬殺前脥,各有各殺法”。

張衛民記得一個當部門領導的同學曾經對他說過:“當一把手的,無論做什麼工作都要抓兩頭帶中間。就拿開會來說,要麼先發言,給人下套子,下命令,或者給會議定調子;要麼就最後總結,你舉板,我來拍。做決策時讓下屬感到出其不意,說出去的話才力重千鈞,頭頭是道,無懈可擊,既有奇思妙想又易於操作;既體現民主,又體現集中;既符合民意,又統攬全局;既見微知著,又高屋建瓴;既虛懷若穀,又高人一籌,這就是領導者的本領。否則,沒有人能夠信服你,又怎麼能夠死心塌地跟著你幹?”

張衛民漸漸將會議的主持權轉移到自己手中,每次開會他提出議題,讓其他同誌發言,自己最後作總結,而且有意識地提出一些與高德標不一致的觀點,當然要以自己的意見落實。因為他是一把手,不是傀儡,也不願做傀儡。

張衛民燒的第二把火就是向吃喝風開刀。在實施這件事之前,他也顧慮重重。嚴格控製吃喝,那不是一開始就與老書記唱了對台戲,其他的同誌會不會支持?

張衛民決定了解一下班子成員對此事的態度。他私下一個一個地聽取意見,雷鳴和唐鬆都表示支持,但他們看他的眼神很複雜,既充滿期待,同時又攙雜著某種擔憂。錢有財則表示現在搞合適不合適?是不是等一等?李月英則不表態。最後一個談的是高德標,張衛民本想不跟他談這事,後來又改變了想法,覺得非談不可,一來這是班子成員交心,跟其他同誌都談了,撇開老書記不談除非是防著他,他會說:“你別把人看扁了,我的覺悟就那麼低?”那樣張衛民隻會更被動;二是可以投石問路,了解下高德標的真實想法。談的時候,高德標麵無表情,隻是說控製吃喝是好事,你張書記作主,然後稱家裏有事就走了。

在分別談心後,張衛民想,必須旗幟鮮明地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不怕得罪人,霸權主義者就得用反霸權主義的方法,必須得聯合大家來支持自己。如果不及時糾正,維持現狀,聽之任之,那麼今後三年的工作怎麼做?現在雷鳴和唐鬆是支持自己的,錢有財處於中立派,李月英也不敢公開支持高德標。

張衛民是個剛直的人,一旦決定的事就立即實施,決不拖泥帶水。他在村兩委會上提出了控製招待費的幾點意見和要求,實行分級招待,對縣局領導及書記鄉長,控製在二百元一次,不超過三百元;對普通工作人員來村辦事,按人均十元標準招待;村集體應當馬上搞村部食堂,來人時請人幫助做飯,給一定的勞務報酬。

當他公布這些內容時,高德標坐不住了,帶頭說:“張書記,這樣不好吧,請個炊事員開支可不小呀,再說上麵來人了,你怎麼控製呀?如果得罪了上麵,就有可能把工作搞砸,這隻是我的一點意見,請三思呀。”

大家麵麵相覷,不敢發言。這時雷鳴給張衛民聲援了,他說:“村部食堂要搞,張書記從城裏來,可以帶一點菜來;平時,我們就近在高書記家買點小菜和肉就可以打發,如果上麵來人,可以派人出去采買,這樣可以節約不少。”

雷鳴說這話時,高書記臉上陰雲密布,張衛民見狀馬上打了圓場:“今天隻是討論這個問題,這隻是我的初步意見,歡迎大家事後把想法告訴我,下一次開會再作決定。”

說歸說,做歸做。張衛民用上級撥給他的辦公經費置辦了廚房用具,迅速把村食堂辦起來了。

第一次開夥,張衛民親自下廚,給大家下了一鍋麵,因為是第一次下廚,鹽量掌握不好,放多了一些,麵條有些鹹,大夥兌著開水吃了一些,高德標當然不吃的,他家就在附近,他看張衛民在廚房忙活的時候,帶著一絲輕蔑的笑,回家吃去了。這麼簡單的一頓飯,也填飽了肚子,算是打發吧,張衛民也沒聽到大家有什麼怨言。

這兩把火算是燒著了,張衛民在與高德標的較量上初步占了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