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山村女教師(3 / 3)

“也沒有什麼事,瞎逛悠,飯後百步走,活過九十九。”

“生命在於運動,走走有益人體新陳代謝。馬老師看來深諳養生之道呀。”

“你別一口一個馬老師的,今後叫我小馬就行。”說完,臉上飛上一朵紅雲,在西天的霞光映襯下,十分可愛。

“那也好,你也別叫我書記書記的,叫我張哥吧。我比你大不了幾歲,也正是青春飛揚的年齡,別把我看成老成持重的老朽。”張衛民也提出自己的要求。馬麗雅答應了。

“最近在忙什麼,好久沒見你了?我看你房間的燈光經常亮到深夜,我們有時要批改作業,還要備課,你比我們睡得還遲,壓力大不大?”

“你怎麼看到我房間的燈?”張衛民有些疑惑不解。

“我們學校地勢比村部高,離村部也就半裏之遙,我住在上麵,自然看得見。”馬麗雅說這話時,露出一股得意之色,然後咯咯地笑了起來,露出一口潔白整齊的牙齒,像玉塊。

“你不是在總校任教麼?怎麼到分校來了?”張衛民更加疑惑起來。

“我是兩頭跑,上午在總校,下午在分校。總校那邊都是男老師,住宿不方便,分校這邊是一個男老師,他的老婆劉嬸在學校裏燒飯,我們女人在一起可以聊聊天,再說這邊住宿條件也好。所以我就住在這邊哪。”原來是這樣,張衛民一時無語。

“到我們分校去坐坐吧,你還沒去過呢!”馬麗雅向他發出了邀請。一邊說著一邊用期望的眼神看著他,好像他如果拒絕她會傷心似的。張衛民點了點頭。

分校很近,五分鍾的時間就到了。馬麗雅開了校門,衝著裏麵喊了起來:“黃老師,劉嬸,你們看是誰來了?”

宿舍裏緊接著出來一個四十五歲左右的男人,光著膀子,手裏拿著一把蒲扇,她的老婆劉嬸則很胖,兩人熱情地招呼他們進來坐。

馬麗雅說:“到我房間坐吧,劉嬸的孩子在複習,不能影響他學習。”

劉嬸說:“也好,我們家裏很亂,還是你房間幹淨。”

馬麗雅的房間布置得十分整齊,一張單人床上掛著粉紅色的蚊賬,床外沿靠近窗戶的地方放著一張書桌,邊上靠牆的地方擺著一個書架,架上放滿了種類繁多的書籍,有教育類的、有文學類的、有哲學類的,還有心理學方麵的書。書桌上一個花瓶裏插著幾枝桂花,香氣襲人。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床頭的釘子上掛著一把小提琴,看材質應該很不錯的。怪不得有時晚上張衛民聽到悠揚的琴聲,還以為是電視裏或者是DVD機播放的,原來是馬麗雅拉的。

“請喝茶”,馬麗雅很快給他端上一杯茶。“黃老師也是文化人,在書法和棋藝上有很高造詣,他還是龍越縣書法協會的會員。”馬麗雅向張衛民介紹黃老師,一副很虔誠的樣子。

張衛民說:“佩服,哪天有時間向黃老師討教。我書法不行,象棋方麵略知一二,討教時隻是請黃老師要手下留情喲。”

“哪裏,誰不知你張書記能文善武,大作經常見諸報端,是單位的筆杆子,你別在這取笑我好了。”黃老師謙虛道。

大家坐了一會,黃老師對張衛民說:“馬老師是才女呀,張書記再坐會,你們是文化人多交流切磋,我煙癮犯了,在這閨房裏抽怕汙染空氣,我還是回家解決吧。”說完走了,劉嬸也說要回去洗衣,也告辭回去了,屋內隻剩下他和馬麗雅兩個人。

一時無語,局促之下張衛民端起茶杯小啜了一口,“真香啊,你怎麼有這麼好的茶?”

“這可是秘密,這茶葉我也不多,別人我是不給的,今天對你可是例外。”說完白白淨淨的臉上飛上一朵紅雲,那一種驕羞的樣子讓人看了心旌搖蕩,好在張衛民定力頗佳,借口看看她的藏書,然後隨便翻了會書就借口離開了。

馬麗雅說的秘密是什麼?一晚上張衛民都在胡思亂想,但始終猜測不出。他暗想:她會給他一個答案的,她會嗎?

張衛民平時不好煙酒,到高嶺後,飲茶便成了惟一的嗜好。用玻璃杯沏一杯清茶,茶葉在杯中上下浮沉著,凝神觀看那蒸騰的氤氳,如同清明時節迷蒙飄緲的雨霧,透過這如煙如霧嫋嫋上升的水汽,人不知不覺會陷入一種無際的遐思,一種入禪的意境,眼前仿佛會出現一幅濃淡相宜的潑墨山水畫,那如入夢境美侖美奐的江南小山村…

一天傍晚,黃老師找他去下棋,張衛民答應了,心想正好看看馬麗雅。

劉嬸給他泡上茶,味道也極佳。張衛民知道他們的為人,總是以最好的茶來敬客,於是笑著說:“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黃老師多才多藝,對茶葉方麵也不乏研究吧?”

黃老師一邊擺棋,一邊說:“茶在中國是一種很悠久的文化。我國唐宋以來文風大盛,許多文人雅士都以尚茶為榮,諸如白居易、李白、杜甫、蘇東坡、陸遊、顏真卿、範仲淹、唐伯虎等都是文壇名流,也是品茶高手。他們通過品茶感受飲茶的情趣,陶冶性情,以茶為內容吟詩作賦,留下了不少與茶葉相關的詩篇和佳句。如陸遊的‘我是江南桑苧翁,汲泉閑品故園茶’,盧仝的《飲茶歌》‘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白居易的‘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碗茶’,蘇東坡的‘紅焙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碾鬥晴窗’,鄭邀的‘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烹’。到了近代和現代,喝茶的名人就更多了,如孫中山、魯迅、巴金、汪曾祺、梁實秋、陳毅、郭沫若、老舍等,其中老舍的《茶館》、郭沫若的《孔雀膽》、汪曾祺的《沙家浜》等劇作中都用一定的篇幅介紹茶葉的相關知識。魯迅的‘旁人若問其中意,請到寒齋吃苦茶’、‘談狐說鬼尋常事,隻欠工夫講吃茶’把這些近代大人物對茶的熱愛表現得淋漓盡致。”

黃老師一口氣說下來,滔滔不絕,就像一篇茶文章,張衛民聽得入神,隻聽得旁邊一陣輕輕的掌聲,原來馬麗雅不知什麼時候也來到了他身旁。

“小馬,你也來說說茶,你是高才生,一定見解不同。”黃老師招呼道。

“我不行的,真要我說,我可在張書記麵前獻醜了。記得李國文在《茗茶瑣記》寫道:‘茶之可貴,是我們每個人盡量禪悟的根蒂。’‘清心明目,醒腦提神,尤其茶的那一種恬淡清逸、平和凝重、味純色雅、沁人心脾的品格,包含做人的道理。’隻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品味,飲每一杯茶都會如飲甘泉。唐代的劉貞德曾經總結說,茶有十德: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嚐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養誌。由此可知,茶在中國已經不單純是一種飲料,它代表著一種文化,一種價值取向,表達了對情感、對生命的態度,有著更深層次的精神境界。還是日本某禪僧說的好:‘茶之道,在心非在術。’這和魯迅‘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之為忙裏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刹那間體會永遠’之說,頗有幾分相似。”馬麗雅的話更深奧,不愧是中文係的高材生,所言之茶盡顯禪意,是一種更高的境界。

黃老師帶頭鼓起掌來,張衛民也附和著鼓掌。

馬麗雅要求張衛民發表一下對茶的觀點,他推脫不得,隻好說:“茶裏乾坤大,壺中日月長,在今天這個功名利祿的市場經濟浪潮中,能停止一會兒對‘金錢和欲望’的追求,稍閑片刻,與好友麵聚,小飲幾杯,算作感悟和享受人生之法。佛家說:‘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那麼,一茶何嚐不是一人生呢。’我願做那茶,盡斂苦澀,散發清香。”

“好個‘盡斂苦澀,散發清香’,其實最高意境的還是你張書記呀。”馬麗雅和黃老師同時讚道。

“不說了,我們下棋。”雖然張衛民在家研究了一段時間象棋殘局,但還是被黃老師殺得丟盔棄甲,落敗了三次。

黃老師抱歉地說:“不好意思,今天運氣好,僥幸贏了,張書記棋藝不錯,承讓了。”

馬麗雅打起了圓場:“黃老師你也就別謙虛了,張書記公務繁忙,哪有你時間多天天在這上麵鑽研,你是技高一籌,張書記也不賴。你們不要再比了,我給你們拉一段琴。”

說完回房間取了小提琴來,拉起了《梁祝》,那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隨著這音樂慢慢地蔓延開來。

山村夜到深處,是一種無法形容的剔透和沉靜。品咂著茶,嗅著被熱氣騰發起來的悠悠清香,一種柔軟而深厚的支撐,一種勞累後身心放鬆的愉悅,一種謀局未來的的靈感,霎時充溢心胸。伴著窗外飄過若有若無的鬆濤聲,和這曼妙纏綿的琴聲,人便在茶與水的流轉之間忘卻了時間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