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人一生隻為自己活著,是自私的人,另一種人就是為別人活著,是奉獻的人。人們往往對第一種人嗤之以鼻,千百年來也在不遺餘力地歌頌第二種人。可是這第二種人也分為兩類,一類是為家人而活的人,他們心裏裝的是自己的家庭,不論自己有多苦多累,隻要家人平安、幸福,心裏就滿足了;還有一類就是為大夥而活的人,即為集體、為人民、為祖國、為人類、為世界而活的人,這類人才是偉大的人,是中國的脊梁,是人類的脊梁。為家人而活,容易,很多人都是選擇了這樣的理念,甘作家人的脊梁;為大夥而活,不容易,選擇這種理念的人必定要有堅強的信念,要埋頭苦幹、拚命硬幹,要為民請命、舍身求法。
在高嶺村流傳著一個美麗淒婉的傳說,好官白夫子為民求雨不惜犧牲生命。
那是在唐朝年間,有一年大旱,眼看顆粒無收,百姓十分恐慌。人們的辦法都想盡了,龍王爺就是不鬆口。當時龍越縣境內的地方官名叫白夫子,是一個好官,他看到旱情,關注黎民百姓的生活,急得徹夜難眠。正在他長籲短歎之際,一位道人飄然而至,問他是否願意作出犧牲,如果他願意犧牲,就能挽救百姓。
白夫子不假思索地答應了,道人告訴他:“城西的高山鄉中有一條龍溪瀑布,在瀑布的上遊有一個大井,深不見底,據說直通東海。每年東海龍王都要來山中嬉戲,據我推算,就在明後天,如果你心誠,前去求雨,應該能夠降雨。”最後道長再三叮囑白夫子,要他隻能燃一炷香,求一個點數。
道長走後,白夫子沐浴一般,穿上他最喜歡的白衣,隻等天明前去山中求雨。
第二天一大早,依然是萬裏無雲。白夫子騎上白馬,出發了。他策馬穿過一道道山梁,最後來到龍溪瀑布前。他點燃香案,朝天禱告。第一炷香燃完了,天上現出了一絲雲彩;白夫子不放心,他想多為百姓求得甘霖,於是又燃了一炷香,這柱香點完,天上烏雲翻滾;他又點了第三炷香,沒等第三炷香燃完,豆大的雨點傾盆而下。白夫子趕忙騎上白馬往回趕,但山洪咆哮而下,緊追在白馬之後,最終白夫子與白馬一道被山洪吞沒。
龍越縣的人民得救了,人們感激白夫子的善行,在他死亡的地方立了一座廟,人們稱之為夫子廟。一九五八年興修水庫的時候,在夫子廟的地方修起了一座小型水庫,就是今天的夫子廟水庫。
這個傳說是張衛民聽當地的一個老農說的,是世代相傳下來的,一定程度上是可信的,張衛民還真希望有這樣的故事發生過。那位白夫子雖然死去千年,但他的精神卻永存。魯迅曾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白夫子也許能算是一個吧。
張衛民暗暗下決心要作脊梁,作家人的脊梁,也希望像白夫子那樣能夠作更多人的脊梁。在他看來,他來到了這裏,來到這個美麗故事的地方,來到了這個更需要他作出犧牲和努力的小山村。不管是高德標還是其他的人,誰若影響他要作村人的脊梁,他就要與之鬥爭到底,用自己的艱辛體味到做脊梁的幸福與滿足。
根據省委組織部的安排,每位下派幹部到村後給予四萬元的發展資金,用於發展村級扶貧項目,三年後歸還。省財政廳還製訂了詳細的資金使用和管理製度,由縣扶貧辦負責項目的審批。項目審批後由縣財政局將資金下撥到鄉財政所,鄉財政所與下派幹部和所在村主任簽訂資金使用合同和歸還責任書。
這個項目十分重要。張衛民和村兩委開了幾次會,不能形成一致意見。
張衛民了解了一下其他下派幹部的申報項目,真是五花八門:有養山雞的,有養兔的,有養牛的,有種桑養蠶的…他征求了一下鄉裏和縣裏長期從事扶貧工作的老同誌的意見,他們指出高嶺村發展的思路和出路還在茶葉,必須做活茶文章。
這些對茶葉很有研究的老同誌十分熱心,他們告訴他要改良茶葉品種,發展優質無性扡插技術,建設優質高效有機茶園;興辦茶葉加工廠,提高茶葉精加工水平;搞好茶葉外包裝,提升茶葉檔次;大力宣傳,提高茶葉知名度,幫助農民將茶葉銷出去,擴大市場占有率,使高嶺茶葉成為名牌產品,綠色無公害產品。
張衛民把茶葉發展的周期長、見效慢的特點和項目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的擔憂表達出來,這些長期從事扶貧工作的老同誌笑著說:“你是沒有從事過扶貧工作,上麵既然下撥了扶貧資金,是不指望還的,前幾年的世行貸款資金到現在也沒說要還呢。”
鄉裏領導也給他旁敲側擊:“放心,不會要你還的,要還也是村裏還。”
正在張衛民漸漸下定發展茶葉的決心時,一個叫王光明的村民找上門來。他是高山村的養殖大戶,他飼養的鴿子效益尚可。他聽說村裏要發展扶貧項目,想將鴿子賣給村裏,他參與管理,擴大養殖規模,實行合作。他的想法,有一些村幹部支持。
鴿子的營養價值非常高,有“一鴿九雞”之說,但飼養成本也比較大,場所的要求及衛生環境都必須講究,種鴿也很貴,總之前期投入不小。
張衛民決定帶領村兩委與王光明一道去周邊縣考察,了解鴿子的養殖技術及市場需求。
高德標推說家裏走不掉,沒有參加。本來他對養鴿就不支持,張衛民記得邀請他時他冷嘲熱諷地說:“鴿子對防疫的要求高,王光明家沒死鴿子,那是他規模小。再說養成功了,那東西是高檔消費品,能有幾個老百姓吃得起?張書記,你決策的事你負責,反正我既不反對,也不讚成。”
他到底是什麼態度?張衛民無從知道,但他知道高德標並不是簡單的棄權,是在等著看他的笑話。唯有雷鳴和錢有財對此事很積極,張衛民知道他們兩家離王光明的養殖場很近,如果養殖規模擴大了,想讓兩人的老婆到養殖場打點零工,這些兩人都或明或暗地暗示過張衛民。李月英的意見是養殖兔子,她去年參加婦聯組織的全縣婦女創業考察活動,參觀了一些養兔廠,知道養殖長毛兔有一定的利潤可賺。唐鬆的意思是考察後再定奪方為上策。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張衛民和村幹部到錢陽縣考察後,有點失望,錢陽縣有大的養鴿場十幾家,投資規模都在上百萬,養鴿場隻將一些品質差的青年鴿子以肉鴿出售,他們的收入主要是提供種鴿收入,將種鴿提供給周邊農民飼養,由農民賣肉鴿給市場。
隨後,大家又考察了本縣的幾家規模小一點的養鴿場,了解了養鴿子的基本情況。經過成本測算,養肉鴿子基本不賺錢,隻是農民掙點工資錢,還要承擔防疫的風險。養鴿子的方案就這樣擱置下來。
這以後,高德標幾次在張衛民麵前嘀咕:“你聽信他們的話,花錢考察做無用功。”那種神態仿佛這個世界上隻有他最聰明。
張衛民見他神氣的樣子,想起《紅樓夢》中的王熙鳳來,這個人也太聰明,但下場卻不好,有詩為證:“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正在張衛民一籌莫展之際,鄉政府又通知采購茶苗,並給各村下達了二十畝的任務。一畝按三千株計算,每株一角三分錢,總計七千八百元,一個星期內交到鄉政府朱宏寶處。
村幹部們都抱怨起來。
雷鳴說:“年年采購茶苗,是某些鄉領導借機搞回扣。”
錢有財說:“去年發的茶苗最差,加上今年有點旱情,成活率不到百分之十,死光光了。群眾意見大得很,發到茶苗的群眾無所謂,沒有發到的吵翻了天。”
唐鬆說:“下次我們村裏自己組織去買,自己買放心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