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話使張衛民陷入了沉思:是啊,年年買茶苗,為什麼我們不能自己發展?如果自己培植茶苗,從田裏移栽到地裏,當然成活率高,也省去運輸成本,也防止某些幹部通過采購賺回扣了。
張衛民把自己培植茶苗的想法一說,大家都哄笑起來。
錢有財說:“張書記想法是好,可是我們這裏誰幹過呀,這可是技術活,如果都栽死了,誰承擔這個責任呀?”
唐鬆說:“聽說本縣隻有一家搞過這個扡插,但成活率不是很高,我們不能賠本呀。”
唯獨雷鳴支持張衛民的意見,他說:“張書記這個想法好,值得一試,高嶺要想發展,必須走出自我創新的路子,這幾年周邊縣都在發展茶葉,有時候是有錢買不到茶苗,我們要想快速發展的瓶頸掌握在別人的手裏呀。至於技術可以找專家合作,給人家技術費。這個想法我支持!”雷鳴還說他認識縣農業委員會一個叫徐萌的茶葉專家,可以向她尋求技術支持。
高德標一直沒有說話,張衛民問他是什麼意見?
高德標說:“張書記想法不錯,關鍵是風險太大,我保留意見。”
最後張衛民說:“這個項目關鍵是技術,今天就議到這裏,等我與徐萌同誌商談後再定。”
正當張衛民準備說散會時,高德標發話了:“張書記,我有一個想法,就是你這段時間常在縣裏跑,當然這也是為村裏工作,隻是你不在村裏的時候,上麵來人了怎麼辦?有一些應急的事怎麼辦?你得有個安排。”
張衛民知道他是在要權,馬上說:“我不在村裏時,工作由你負責,但必須按村裏集體製定的製度行事。”他麵帶笑容地答應了,這是他少有的笑容,但總給張衛民一種奸詐的感覺。
張衛民和雷鳴馬不停蹄地趕到縣農委,找到徐萌同誌,張衛民見到徐萌時很吃驚,在他的想象中以為徐萌是一個老頭子,哪知這是一個年輕漂亮的女同誌,約二十七八歲,長著一副娃娃臉,戴著一副近視眼鏡,性格直爽,快人快語。
張衛民有些不放心,這就是專家?他心頭凝成一個問號。
雷鳴與徐萌認識,他介紹說:“徐主任,這是我們村的下派書記張衛民,下派前是縣法院的法官。”
徐萌向張衛民伸出手來,說:“你好,歡迎。”
張衛民輕輕地握了一下她的手,向她說明了來意。
徐萌很高興,說:“張書記,我在大學裏學的就是茶葉栽培與移植技術,對茶葉品種改良和無性扡插也有研究,而且我去年還自費到楚平縣去實地觀摹了,但就是沒有親身實踐過。我也早有這個想法,在我縣發展茶葉無性扡插,隻是苦於沒有資金和場地。現在你們這個想法真是太好了,我一定盡全力支持。”
張衛民向她表示感謝,說:“這是個扶貧項目,隻能成功,不許失敗。場地和資金不要你出一分錢,我們村裏全盤負責。但你要以技術入股,隻要成功了,你可以分成得收益,如果失敗了,大家都沒錢賺。這也是個風險激勵措施,也符合市場經濟規則。”
徐萌笑著說:“張書記厲害呀,不愧是學法律的,那就是要我全力以赴了。你放心,我也是想做一番事業的人,這次我幹定了,隨時聽你調遣。”談話十分輕鬆愉快。
“這個螃蟹我是吃定了”。走出農委大門時,張衛民心裏想。
晚上兩人又趕到村裏,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兩委同誌,他們都很高興。可是管理怎麼辦呢,不能是村裏請人管理吧?如果老百姓在這上麵獅子大開口怎麼辦?鋤草呀、打藥呀、通風呀這些小工怎麼統計?別看這些細節問題,每一個環節出紕漏都會影響項目的實施。
張衛民問雷鳴有什麼想法,他說:“我想幹,我老婆在家也沒什麼事,管理工作可以由她來做。”張衛民又問他願意不願意全部包下來?他有點不大自信了,說:“這個項目太大了,我怕一個人幹擔風險太大,到時這錢還不了,我的一點工資被你扣完了,我一家人喝西北風去呀。”
雷鳴有這個顧慮也有道理,但也隻有村幹部帶頭這個項目才能成功,用他們自家的田,他們自己管理,項目資金支持他們發展,到時按市場價還茶苗給村裏就行了。
張衛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高德標,希望他帶頭幹。在原來的兩個小村一邊發展一塊,由他和雷鳴承包下來。他清了清公鴨嗓子,不緊不慢地說:“如果需要我做,我可以幹的,這個項目是很賺錢的,就怕你到時說話不算數呀。”
張衛民很反感他的陰陽怪氣,但強龍拗不過地頭蛇,不讓他沾點便宜他是不會善罷幹休的。
其實張衛民心裏也有自己的算盤:“村幹部承包,他可以控製他們,如果不還錢可以在他們的工資中抵扣;如果成功,讓他們賺點錢也是應該的,總比在市場上購買劃得來,再說,這是第一次,風險比較大,等成功了村裏總結經驗後再發展。”
張衛民說:“就這樣說定了,這邊就由你老高幹,那邊由雷鳴同誌領頭,明天我們就簽合同。”
第二天,徐萌到村,張衛民召集村兩委及鄉農業辦的同誌,就高嶺村茶苗扡插承包合同進行磋商並舉行簽字儀式。
因為茶苗扡插必須在當年的十月份進行,周期一年零六個月。時間緊急,必須爭分奪秒地進行前期準備。合同的內容大家都沒有什麼異議:甲方是高山村村民委員會,乙方是高德標、雷鳴、徐萌;甲方投資二萬四千元,給高德標與徐萌一萬二千元,給雷鳴與徐萌一萬二千元,在高嶺村原高溝與嶺頭兩片各發展兩畝優質無性扡插茶苗;合同到期後,乙方除清償全部資金外,支付村裏二千四百元資金使用費;甲方協助乙方銷售茶苗。
各方簽字後,鄉農業辦加蓋了公章,算是見證。
第一件大事就這樣定奪下來了,張衛民馬上將項目發展報告和可行性論證等材料報縣扶貧辦,經他們審批後送縣財政局,然後就可以撥付資金了。
張衛民心頭如釋重負。然而,想到為上這個扶貧項目所耗費的精力,想到高德標的冷嘲熱諷,張衛民卻高興不起來。
高德標大多數的時間仍在他的小店裏忙活,有時他也會與幾個村民在小店門前的大桌子上打麻將,周圍圍了一大圈人,喝彩聲、懊惱聲響成一片。
朱宏寶最近很少來了。有一次唐鬆對張衛民說朱宏寶騎的摩托車是高德標的。
張衛民說:“你怎麼知道?這車是高書記送他的麼?”
唐鬆說:“半買半送。高書記買來是五千多元,加上入戶三四百元,隻開了半年,就以三千元的價格賣給了朱鄉長。”
唐鬆還說:“你對高書記不好,朱鄉長當然是幫他了,你可要小心應對呀。你一來就斷了他的財路,他對你怨氣不小。”
張衛民說:“這一點我知道,不限製他高德標我也沒法開展工作,在這一點上我也希望你和其他同誌支持我,度過這一陣難關,等關係理順了,自然就扳過來了,今後的工作就好做點。”
唐鬆說:“想改變目前這種局麵也不容易呀,我和其他同誌一定會支持你的,你這樣努力的工作,確實給我們帶來一股新風,讓我們有個好盼頭,大家心裏都有數的。”
張衛民心裏很清楚,他與高德標的關係,那是一種利益之爭,他爭的是集體的利益,是為高嶺的未來爭。他也清楚高德標心裏的小九九,幾次開會他故意拖著不出席,別的幹部請不動,隻有他硬著頭皮去請,高德標才來。
雖然張衛民心裏也很有氣,但想到這是為了班子的團結和村民的利益,他的氣很快消失了,覺得沒必要生氣,也不值得生氣。什麼是顧全大局?在他看來,這就是顧全大局。人生活在社會之間,不是單一的,必須組成群體,每個人的思路和方式都不同,這樣就不可避免地產生矛盾,必須化解矛盾,求同存異,形成一致,才能團結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