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丹桂飄香。張衛民和村兩委幹部分片進組入戶,宣傳茶苗冬季栽植,同進按照既定的政策實行一株茶苗收取一毛錢,村集體補貼三分,截止日期為十月底,請農戶將錢交到各分片幹部處,以便核對分發。
群眾親眼目睹了村裏扡插的茶苗的生長過程,對這些扡插的茶苗十分感興趣,他們認為這些本土移栽的茶苗容易成活,紛紛要求大量購買。一時間購者踴躍,大有供不應求之象。不到二十天的時間,購買的株數就已經突破四十萬株。
唐鬆有些緊張,悄悄對張衛民說:“張書記,萬一茶苗不夠怎麼辦?”
張衛民說:“不夠從鄉政府購買,鄉裏也分發了任務,想從中賺點回扣,如果群眾需要,我們盡量滿足,不能澆群眾的冷水,這種熱情是好事呀,早發展早收益。你不要怕村集體沒錢貼,哪怕再負債,這個債負得也值。”
唐鬆沒有說什麼,雷鳴也讚成張衛民的意見,他說:“大不了,今年年底再跑外麵多討一些,大家勒緊腰帶再過幾年苦日子。”
鄉裏關於今冬明春發展茶葉的工作會議也適時召開了。陳安邦書記、高玉虎鄉長都出席發了言,傳達了縣裏茶葉工作會議精神,指出茶葉工作的重要性,量化了茶園發展的目標。今年全鄉安排發展一百三十畝,這也是縣裏定的,分攤到各村,除高嶺村是四十畝外,其餘各村是三十畝,這是硬性目標,必須不折不扣地完成。
會上高玉虎強調繼續按去年的模式發展,成片成規模,以便上級檢查時可以看得到。在征求各村意見時,張衛民說出了自己的看法:“高嶺村地理條件特殊,山高嶺大,溝壑縱橫,溪流網布,無法成片發展三十畝,但我們今年預計發展一百多畝,隻要山坡崗溝全部種上茶,就無形中成了片,現在野豬比較多,又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山民們無法再在坡上種麥子、玉米及其他穀物,隻有走發展茶葉一條路,加上這兩年茶葉價格走高,山民們得到了實惠,你不推著他發展,他自己也要求發展。”
“一百畝,這可是全鄉發展的保留數字,這麼多年了鄉裏沒有一次發展超過一百畝,你一個村能達到這麼多?張書記可是你說的,你不要誇海口,到時沒有這麼多,我可要找你算賬,你可敢立下軍令狀?”在座的鄉領導及鄰村的書記一個個瞪大眼睛看著我,大家都不相信。
“怎麼不敢,我們高嶺還不止這個數呢?按照目前群眾購買的茶苗數來看,已經突破一百畝,達到一百零六畝,但還有群眾有購買的需求,可能要達到一百四十畝呢。”張衛民擺出一串數字,大家才將信將疑,但發展一百畝茶園光茶苗款就要五萬多塊,一個山區貧困村哪有那麼多錢?
“你們村的財務情況我也清楚,你們哪有那麼錢發展一百多畝?你這錢是從哪裏來的?”高玉虎不依不饒地追問。
張衛民說:“我們改變以往購買茶苗分發給群眾的做法,這樣容易造成分配不均,現在我們采取群眾購買一株隻花一毛錢,村集體補貼三分,這種實惠群眾看得見,所以購買的熱情高漲。現在光團結灣村民組就預訂了八萬株。發展一百多畝,我們村集體隻需補貼萬餘元就行。現在我們已經收取群眾購茶款近四萬元,所以這個軍令狀我是立定了。”
高玉虎帶頭鼓起掌來,一邊鼓掌一邊高興地說:“高嶺村的經驗很值得推廣,我們的幹部在如何發展茶園上總感覺到頭痛,老是完不成任務。這種舊腦筋是要不得的,必須創新,像高嶺村這樣采取補助的方式發展,既調動農民發展茶葉的積極性,也減少了村集體支出。我們幹部做工作的目的是為了發展經濟,在山區就是增加農民收入,年底完成了,我給你們慶功。”
高玉虎又問了扡插茶苗的數目,張衛民和雷鳴都估計約五十多萬株。雷鳴說:“現在距離茶苗購買的截止日期還有十多天,據不少群眾反映還要繼續購買,擔心怕村裏茶苗不夠,還有的表示春栽,所以到時還需要茶苗,請鄉政府在外出購苗時通知一下,我們把這茬忙完再報數字。”高玉虎表示鄉裏已在南楚縣預訂了三十萬株,到十一月底過去運,不會影響村裏農戶購苗。具體情況他讓村裏和朱鄉長聯係,每年這件事都是他經辦的,也很有經驗。
這次會議過後不久,何彬告訴張衛民,說高玉虎到縣裏彙報今年高山鄉發展茶園210多畝,超任務近百畝,列宜茶山區鄉之首,縣委胡佳軍書記很高興,稱讚高山鄉領導工作做得實、做得細、有遠見,發展就是要像這樣跨越式發展,不要像小腳女人慢慢捱,他還要求其他鄉鎮向高山鄉學習。
組織委員李宗盛不分管高嶺村,他怕張衛民虛報了數字,怕縮水,特地囑咐他說:“這次是你們給鄉裏掙足了麵子,可一定要認真對待呀,切不能誤了大事。”
張衛民說:“放心,到時我們是有賬可查的,發了多少苗子,補貼了多少錢,‘小蔥攔豆腐一清二白’。再說現在群眾嚐到了甜頭,是自己要發展了,他們推著我們向前走,我們有的幹部還後悔訂了政策捆住了自己手腳,想不兌現都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