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學習是一種形式,從事社會實踐更是一種很重要的形式。必須做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必須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解決群眾所關心的實際問題。
在農田水利建設方麵,爭取資金二萬多元,完成了高爐、高店、團結灣村民組三道攔河壩,維修了李灣水庫,實行坡改梯、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國家公益林保護累計一萬五千多畝,爭取資金二萬四千元,實施了一期人畜飲用水工程,使大部分群眾用上了幹淨水、衛生水,爭取沼氣池一百口。在經濟發展方麵,按照縣委縣政府“大力種茶”的要求,又新發展茶園一百六十餘畝,基本實現山區“人均一畝茶”的目標。
張衛民認為:“做人貴在“誠”,隻有對人民群眾充滿感情地工作,為民辦實事、辦好事,人民群眾才會相信我們,我們也才能聽到真話、實情,才能了解民怨和民憂,才能把群眾的意見作為我們改進工作的第一信號,誠心誠意解民憂,贏得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擁護。”
年底的一天,雷鳴找到張衛民,問:“一個人如果在外麵打工受傷,但工傷已經處理完畢,他也在協議書上簽了字,還能不能再找這個用人單位?”他回答說一般情況下不能。
雷鳴沉默了一會,說:“那有沒有特殊情況呀?”
“當然有,如果協議顯失公平或趁人之危或以欺詐手段訂立的,也可以是無效或可撤銷,這要具體分析。”他又詳細地問了一些法律術語的含義,張衛民問他有什麼事?他說:“沒什麼,是別人問他。”那眼神像是有什麼事瞞著他。
雷鳴很久都沒有提起這事,張衛民也漸漸淡忘了。一天,他的一個同事打電話來,說他一個老表是高嶺村民,受了工傷,他看了協議書,認為還可以爭取一點錢。他想請張衛民代表村裏出麵去用人單位,他陪同前去。這樣張衛民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村民胡其在浙江打工受傷,喪失部分勞動能力,他拿著一紙工傷處理協議書,帶著賠償費二千元回家,妻子看到他的傷情、想到年邁有病的公婆和幼小的女兒,覺得生活沒有希望,喝藥自盡了,一個好端端的家庭就這樣毀了。
這個雷鳴,城府真深。原來他覺得沒什麼“油水”,也沒什麼把握,故意不告訴張衛民事情真相。在一次村兩委例會上,張衛民提出胡其老表的請求時,雷鳴率先反對起來:“這是他家的私事,跟村裏不相幹,再說已經處理終結了,我看張書記沒有必要去,如果搞不到錢回來人家說得不好聽,村裏也丟麵子。”
“什麼人?怎麼這樣說話呀?”張衛民心裏很納悶,但他麵上沒露聲色,說:“他老表與我是同事,一再請求我代表村裏去呀,搞到一部分錢應該是有把握的。”這時唐鬆也支持他去,胡其所在的村民組是錢有財分工的,他也想在村民組村民中撈點好名聲,也支持他去。
雷鳴一看大家都支持張衛民去,沒輒了,連忙說:“既然大家都同意張書記去,我也沒辦法阻止,但這次費用我的意見是村裏不負擔一分錢。”
“這是替胡其處理私事,當然不需要村裏出錢了,我與他老表已說好了。迦山很近的,要不了兩三天。”張衛民決心一定,也是任何人阻擋不了的。
事後唐鬆對他說:“你知道雷鳴為什麼反對嗎?胡其是我的親戚,他老婆自殺後,他找到雷鳴想搞點民政資金並把自己的經曆跟他說了,雷鳴起初很熱心幫忙,但後來胡其沒有拎東西到他家,所以他就從中作梗了。”張衛民心裏想:“這個家夥,翅膀硬了,也開始收東西了,不給好處不辦事呀。是不是小農意識在作怪呢?還是權力把人變成了鬼?”
對於胡其的遭遇,張衛民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在農曆臘月初七這一天,天空中飄起了小雪花,張衛民和胡其的老表帶著他坐車到用人單位迦山十七冶,哪知這個單位正麵臨破產,找到這個單位時已是下午五點,馬上就要下班了。該公司經理以工傷處理完畢,有協議為證拒不追加賠償。他們找了一家小旅館,一個人十塊錢,沒有暖氣也沒有空調,被子發出一種臭味,張衛民吃了一碗麵,早早躺在床休息,小小的房間裏彌漫著一種混濁的味道,他和衣而睡,哪知到淩晨的時候,愈發冷得厲害,隻好蜷縮成一團,那一晚給他的記憶十分深刻,那是他出外以來住得最差的一次,就連他之前到省城參加考試,自掏腰包也住過三十多元一晚的旅館。
第二天他們又趕到用人單位,以情動人、以理服人,終於感動了瀕臨倒閉的用人單位,他們設法又解決了三千元,當天晚上他們連夜趕回了家,這趟出差連路費我們隻花了四百來元。另外,張衛民又在民政上爭取五百餘元,終於使他家暫時度過了難關。
在辦實事的過程中,張衛民堅持以人民擁護不擁護、高興不高興、讚成不讚成、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標準,不唯書、不唯上,隻唯實。時代在發展,社會在前進,群眾的願望和需要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需要辦的實事太多而且層出不窮,往往是舊的問題剛解決,新的問題又出現,一件好事做過了,還有更多的好事等著去做,解決了用電、用水問題,還有修路、建房問題,解決了修路、建房問題,還有增產增收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張衛民就隻能馬不停蹄,一件接一件地做下去。
張衛民始終以堅持不懈的老黃牛精神鞭策自己,不計名利,不求利己,隻求利他人、利國家、利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