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下派歸來(3 / 3)

接著是激動人心的表彰大會,九名披紅掛彩的下派幹部走上主席台,接過縣領導手中的優秀證書,他們的臉上洋溢著春天般的笑容,會場的掌聲如潮水般響了起來,鎂光燈也急風暴雨般閃個不停。

接下來是縣委分管人事的李副書記宣布人事安排:陳昊同誌任縣小康辦副主任,汪磊同誌任縣蔬菜辦副主任,還有三位同誌任鄉鎮黨委委員,其餘四名同誌回本單位任非領導職務的副主任科員。李副書記接著說:“其他的下派幹部也很優秀,但畢竟名額有限,這次不能給予安排,回各自單位由單位領導進行安排。”

會後第二天,高山鄉李大能請四位下派書記在鄉政府食堂就餐,歡送他們,並給他們準備了禮品:一樽駿馬奔馳的青銅塑像。李大能書記在酒席上敬酒時動情地說:“你們四位書記為高山鄉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也是黨的下派政策的成功,我代表高山鄉黨委政府向各位書記表示感謝,感謝同誌們三年來辛勤的付出,並預祝同誌們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做出更大的成績。同時歡迎各位書記常到高山鄉來指導工作。”賈鄉長也簡單說了兩句,並說哪位書記要車的話可隨時由鄉裏安排。

村裏照例也要歡送的。馬批評打了張衛民幾次電話,邀請他前去搞一個歡送儀式。

張衛民說:“免了吧,你們的心意我已經領了,再說我這邊已經上班了,高嶺是我奮鬥過的地方,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我想去的時候隨時會去,那是我心中無法割舍的情結,並不是你們搞個儀式和吃一頓飯就能滿足的。”

馬批評說:“那村裏總得表示表示吧,要不我們上門來請客,不然我無法向他們交待,你的老戰友們也放不過我。”馬批評把唐鬆、錢有財他們搬出來,希望以他與他們三年的戰鬥情誼來打動他。

馬批評進一步說:“許多村民要求搞個儀式,好好歡送一下,雖然你沒有被提拔,但你在我們老百姓的心目中位置是最高的,大家一定要搞個儀式讓上麵看看,你張書記給我們高嶺村人民做出了多麼大的貢獻!”

張衛民說:“那樣更不好,雷鳴剛死不久,相比他而言,我做出的這點事也就不足掛齒了。你們的心意我領了。”他想自己所做的是對也罷錯也罷,隻能任由後人評說。

在他看來,名利者,不過是人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兩個方麵。對任何人而言,希望衣食無憂、希望得到更多的財富、希望被人尊重、希望自我實現,都屬正當要求,無可指摘。記得拿破侖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人有追求,便日日上進;群體有追求,社會才能發展。愛財無可厚非,但要取該得之財,不取不義之財;可以愛財,不應貪財。對於名也同樣,君子慕名不沽名,得之有道。不能像有些名教授,靠卑劣手段,靠剽竊別人論文成果成名。要不圖虛名,不沽名釣譽。

秦天院長也語重心長地對張衛民說:“事業重千鈞,名利如鴻毛。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留下的是有形的成果,不是身外的虛名。淡泊名利,不僅是豁達,而且是睿智。一個人對名利的追逐越淡,眼界便越開闊,心中的航船所能抵達的港灣就越多,拚搏奮鬥的舞台就越大。所以,還是把名利看得淡些,再淡些,讓熱血在事業的洪流中盡情奔流。”

張衛民知道秦院長是這樣的人,一個人無欲無求的時候,心中的方向才會準,正義的力量也才會最大。

下派回城不久,程大鵬被解職並被雙規的消息又傳遍了龍越縣的大地;高玉虎也因濫征農民耕地蓋豪華辦公大樓而被停職檢查;馬批評也因鋪張浪費、假公濟私被鄉政府調回,這一次“罷免”風波之後,高嶺村的民主氣氛更濃,村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情高漲,高嶺村正以令人矚目的速度向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飛速前進。

三年的風風雨雨,滌蕩在腦海中,回想走過的路,張衛民心潮澎湃。

是黨給了他這個人生的大舞台,讓他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他像那熔爐中的鋼,在青春的烈火中熊熊燃燒自己,他又像一支火炬,把黨的光明照耀更遠的地方,溫暖更多的人。

空閑的時候,張衛民會騎上車來到高嶺村,看他親手種下的茶園,看雷鳴的墳苧,到馬麗雅犧牲的地方看新建起的大橋,他們把生命留在了這片熱土,相比他們而言,他要以更大的熱情完成他們未竟的事業,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多為人民做一些工作。

三三兩兩的群眾和他熱情地打著招呼,他們眼裏的感激之情使他更加堅信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金杯銀杯不如群眾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群眾的誇獎”,一位胡宗明老人拉著他的手說:“在我們的心裏,你永遠是我們的張書記,你為高嶺所做的一切我們將永遠記在心裏,並告訴孩子們。”

張衛民的眼睛濕潤了,多麼好的人民啊,他們就像父母一樣,做兒子的隻要做了一點事情,在他們眼裏,也是炫耀的資本。

徐萌的茶葉經濟生態模式已初顯成效,她注冊成立了龍越名茶開發公司,在高嶺發展訂單農業,建立有機茶精加工廠,在全國各地設立連鎖銷售網點,在龍越縣城建成了全縣最大的文化休閑茶社,而且她在工作中找到了誌同道合的知己,夫妻二人時常邀請張衛民去聚會,徐萌對他說:“張大哥,沒有你我不會有今天,是你的精神讓我感動,讓我萌發了創業的激情,你永遠是我心中的英雄!”

行程的勞累和艱辛都逐漸淡忘了,但那段下派的美好記憶時時慰藉著張衛民奔波勞碌的心靈,讓他在這浮噪的世界裏獨自品味,靈魂得以休憩。三年來他沒有索取,隻有回報,他像那坡上的茶,隻要有雨露和陽光,就回報生長和希望,盡斂苦澀,散發清香。

經過這一段農村生活的曆煉,張衛民經受了權力、金錢、美色的重重考驗,勝利地完成了組織上交給他的任務,他再也不會被被困難所嚇住,他堅信自己會漸行漸遠,就像溪流從那大山奔向廣闊無垠的大平原一樣。

張衛民在這人生的路上走著,走得坦然而真實,充滿了詩人的浪漫,就像泰戈爾在《飛鳥集》中寫道:“隻管走過去,不要逗留著去采了花朵來保存,因為一路上,花朵會繼續開放的。”他堅信隻要勇於追求,不迷失自己,生活不會沒有補償,希望和信念敞開著心扉。

當一抹斜陽映紅他的麵頰,當一支老歌不經意間從他歲月的門前漂過,張衛民聽見時光風鈴的回響。人的一生如白駒過隙,耿耿於心是對生命永恒的承諾。行色匆匆,張衛民不拘泥於敷衍與逢迎,不在意名利與得失,所要做的隻是以自己的方式抵達生命的高度,讓內心靈魂的光照亮腳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