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
要保住生命就得推廣開來保住“四萬萬同胞”的生命,要依靠小皮箱就得推廣開來依靠整個中華國土這個其大無比的小皮箱。
空襲警報傳來的時候,許多人匆匆忙忙跑到避難室防空壕裏去。
其中有些人,手裏提著一隻小皮箱。小皮箱裏盛的什麼?不問可知是金銀財物證券契據之類,總之是值錢的東西,可以活命的東西。生命保全了,要是可以活命的東西保不住,還是不得活命。帶在身邊,那就生命和可以活命的東西“兩全”了。這樣想法原是人情之常,無可非議。
我現在想猜度各人對生命和小皮箱的觀念。
也許作這樣想吧:——既已有了生命,別的且不管,生命總得保住,直到事實上再也不能保住的一瞬間。敵人的轟炸機來了,當前有避難室防空壕,當然要躲到裏頭去,因為這是保住生命唯一的辦法。
待聽到了一聲拖得很長的解除警報,走出避難室防空壕一看,假如滿眼是坍毀了的房屋,翻了身的田園,七零八落的肢體,不免點頭自慰,生命過了一道難關了。其時看看手裏的小皮箱,好好的,沒有裂開一道縫,更不免暗自慶幸。有這個小皮箱在,那麼一個地下室毀了還有別的地下室,一個防空壕炸了還有別的防空壕,敵人炸到東邊,自己可以逃到西邊,旅館總有得住,館子裏的飯菜總有得吃。有得住又有得吃,不是生命仍然可以保住嗎?
也許作這樣想吧:——自己的生命是與別人的生命有關聯的,自己的小皮箱是與別人的小皮箱“休戚相共”的。僅僅想保住自己的生命,生命難保;僅僅想依靠自己的小皮箱,小皮箱毫無用處。因此,要保住生命就得推廣開來保住“四萬萬同胞”的生命,要依靠小皮箱就得推廣開來依靠整個中華國土這個其大無比的小皮箱。(整個中華國土不是我們的小皮箱嗎?)敵人的轟炸機來了,當前有避難室防空壕,自然要往裏頭躲,血肉之軀拚不過炸彈,這是常識。手頭有個小皮箱,自然不妨提著走,化為灰屑究竟是可惜的。但是在聽到一聲拖得很長的解除警報之後,見到自己的生命和小皮箱都還存在,並不覺得有什麼可以安慰慶幸之處,隻覺得一種責任感壓在心頭,非立刻再去操心思,流血汗,幹那保住大眾的生命、守護其大無比的小皮箱的工作不可。
我隻能猜度,不能發掘人家的心。重慶人口頭慣說“要得”“要不得”,提著小皮箱跑進避難室防空壕的人不妨問問自己:哪一種想頭“要得”,哪一種“要不得”?還不妨問問自己:自己的想頭屬於哪一種?
作者簡介
葉聖陶(1894—1988),江蘇蘇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編輯家、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葉聖陶曾擔任多項職務。
新中國成立後,葉聖陶曾擔任出版署副署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副部長。他也是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主席。
【心香一瓣】
這篇文章以打比方的方式,論述了兩種人對待個人與他人、國家關係的態度及做法。一種人隻顧全自己,大敵當前明哲保身,寧可苟延殘喘也“不管他人瓦上霜”;另一種人把自己的安危和幸福與他人、國家緊密聯係在一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人究竟應該怎樣活著?文末作者並未給出明確回答,而是讓讀者自己捫心自問。但作者顯然讚同的是那種認為“自己的生命是與別人的生命有關聯的,自己的小皮箱是與別人的小皮箱休戚相共的”人的做法。
個人生命的渺小與偉大,就在於這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