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丏尊
什麼書在什麼時候再去讀再去翻,連我自己也無把握,完全要看一個時期的興趣。關於這事,我常自比為古時的皇帝,而把插在架上的書譬諸列屋而居的宮女。
二十年來,我生活費中至少十分之一二是消耗在書上的。我的房子裏比較貴重的東西就是書。
我一向沒有對於任何問題作高深研究的野心,因之所買的書範圍較廣,宗教、藝術、文學、社會、哲學、曆史、生物,各方麵差不多都有一點。最多的是各國文學名著的譯本,與本國古來的詩文集,別的門類隻是些概論等類的入門書而已。
我不喜歡向別人或圖書館借書:借來的書,在我好像過不來癮似的,必要是自己買的才滿足。這也可謂是一種占有的欲望。買到了幾冊新書,一冊一冊地加蓋藏書印記,我最感到快悅的是這時候。
書籍到了我的手裏,我的習慣是先看序文,次看日錄。頁數不多的往往立刻通讀,篇幅大的,隻把正文任擇一二章節略加翻閱,就插在書架上。除小說外,我少有全體讀完的大部的書,隻憑了購入當時的記憶,知道某冊書是何種性質,其中大概有些什麼可取的材料而已。什麼書在什麼時候再去讀再去翻,連我自己也無把握,完全要看一個時期的興趣。關於這事,我常自比為古時的皇帝,而把插在架上的書譬諸列屋而居的宮女。
我雖愛買書,而對於書卻不甚愛惜。讀書的時候,常在書上把我所認為要緊的處所標出。線裝書大概用筆加圈,洋裝書竟用紅鉛筆劃粗粗的線。經我看過的書,統體幹淨的很少。
據說,任何愛吃糖果的人,隻要叫他到糖果鋪中去做事,見了糖果就會生厭。自我入書店以後,對於書的貪念也已消除了不少了,可是仍不免要故態複萌,想買這種,想買那種。這大概因為糖果要用嘴去吃,擺存毫無意義,而書則可以買了不看,任其隻管插在架上的緣故吧。
作者簡介
夏丏尊(1886—1946),浙江上虞人。文學家,語文學家。1939年創辦《月報》雜誌,任社長,並擔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機關報《救亡日報》編委。上海淪陷期間,他出版了《閱讀與寫作》、《文章講話》等。抗戰勝利後,被選為中華全國文藝家協會上海分會理事。20世紀30年代,身為開明書店總編輯的他,創辦了《中學生》
雜誌。
【心香一瓣】
人們常把書籍比作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精神的食糧,那麼愛書的人又是怎樣對待書呢?本文就是一個愛書的名人的心跡表露。
高爾基說:“我撲在書籍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夏丏尊先生也對書有著同樣的“貪念”。文中對自己讀書的範圍、習慣及方法等進行了述說,傳達出他對書籍的深厚感情。
愛書的人,總是覺得書中各有其趣,在興趣的誘導下自由地汲取營養,才奠定了深厚的知識基礎。這對於今天青少年的閱讀,無疑具有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