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編 國外農村運動的介紹及國內典型案例(二)(1 / 3)

(1)集體農場(基布茲,Kibbuzim)。所使用的土地都是國家所有,需從國家租賃土地,租金極低,近乎無償,租期49年,期滿可再續。所有生產、勞動力、收支、文教、衛生、治安等都由集體統一組織與管理。全體成員大會是最高決策機構,大會下設有管理委員會和專業委員會,管理委員會是最高領導管理機構,負責日常工作;專業委員會負責經營、生活等具體事務。每個成員在農場中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個人無私有財產,享有教育、醫療、娛樂、餐飲等社會福利,其他生活用品也是有計劃地配給。隨著農業生產結構的變化,過去以農業為惟一來源的"基布茲"已發展成第二、第三產業占主體的經濟統一體,獨立從事商品生產。其生產計劃根據政府和各類專業協會的配額製定,生產的產品除自給外,絕大部分由最大的農產品合作銷售組織"努瓦"負責國內銷售,由全國農業勞動者聯合會組織下屬的農產品出口公司或專業協會負責國外銷售。以色列全國共有270多個基布茲,平均每個基布茲約有100個農戶,400-500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3%。

(2)農業合作社(莫沙夫,Moshavim)。一些猶太移民希望在堅持合作經濟原則的前提下,享有更大的自由和財產權,莫沙夫由此而產生。基布茲是高度集體化的農業經營組織,莫沙夫則為合作化組織。土地也需向國家租賃,家庭是基本的生產經營單位,每產以優惠價從合作社購買農具、化肥等生產資料,再以優惠價將農產品售給社裏。社員可雇工,也有權直接對外出售產品。社內有不可分割的公有財產,實行民主管理,其最高權力機構為社員大會,下設村委會、監委會和各專業委員會,負責為社員提供生產服務和舉辦社會福利事業。以色列全國共有450多個莫沙夫,每個莫沙夫平均有約60個農產,人口約占全國人口的4%。與一般合作社相比,莫沙夫最主要的特點是它承擔有社區管理的職能,村社合一,每村隻認可一個合作社,國家一切投資或貸款都須通過合作社或由其擔保,農戶想退社或自建合作社就難以生存,因此實際上人社是強製性的。

除基布茲和莫沙夫外,還有一種被稱為村社的組織形式,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時,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在其向土耳其人購買的部分土地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土地至今仍歸私人所有。村社除按政府規定節約用水和使生產合理化外,不對政府承擔任何義務。它是目前以色列農村為數最少的一種經營方式。

以上幾種農業組織經營的耕地占以色列全部耕地的比例:基布茲為35%,莫沙夫為33%,猶太個體農民為10%,阿拉伯個體農民為22%。

農業成功的道路

以高科技提升農業發展的質量

以色列是公認的"高科技大國",高科技產業極為發達。而把高科技普遍應用於農業生產,發展技術密集型的高科技農業,正是以色列經濟的一大亮點,也是以色列農業具有強勁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源泉。以色列以高科技提升農業發展的質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努力提高農業機械化和化學化水平。近年來,以色列科研人員以高新技術發展農用機械,使拖拉機、摘棉機、地溫測量器、病蟲害預警機、擠奶機等主要農用機械都實現了更新換代,並在生產實踐中得到普及。據2000年統計,每台拖拉機負擔的可耕地麵積為12.46公頃,每台穀物聯合收割機負擔的穀物收獲麵積為182.9公頃;平均每萬個農業勞動力擁有拖拉機3136台,穀物聯合收割機71台,均居世界領先水平。以色列化學工業比較發達,化肥不僅能充分保證國內需求,還可以大量出口。各種殺蟲劑、除草劑也廣泛使用,大大提高了單位麵積耕地的產量。

大力發展灌溉、節水和汙水處理技術。據1999年統計,世界人均水資源量為人均7342立方米,低於人均3000立方米即屬缺水,而以色列人均僅299立方米,其水資源匱乏程度可見一斑。南方缺水尤其嚴重,並已關係到國家安全。為此,以色列投入重金開發相關技術以節約和發掘水資源。以色列創造了世界領先的節水滴灌技術並實現了全國普及,在汙水回收利用方麵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它是世界上使用汙水灌溉最成功的國家,使用汙水量(處理前)約為3億立方米/年,使用汙水比例為世界第一(大約占汙水總量的2/3)。海水淡化也是以色列水資源開發領域發展迅速的高技術產業,2002年海水淡化廠的總產量已達4億立方米。

重視發展農業生物技術,培育優良作物和禽畜品種。上世紀70年代以來,生物技術日益受到以色列農業發展部門的重視。農業部、農業研究機構和農業研究開發基金會都對生物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予以鼓勵和支持,特別是培育良種與溫室大棚相結合的現代生產模式成果顯著。以色列農業經營者在溫室中創造了每季每公頃收獲300萬枝玫瑰花的奇跡,而西紅柿每季每公頃的平均產量達到300噸,是露天種植產量的4倍。近年來,又開始在溫室中種植油桃、桃、枇杷、葡萄和香蕉等果類,並以溫室發展養雞、養魚等家庭飼養。在乳品業方麵,以色列實施"家畜血統書鑒定製度",有105000頭種牛經鑒定登記在冊,確保牛品種的純潔,現已成為世界上乳品單產產量最高的國家之一。

在農業發展中充分發揮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的作用。在溫室種植方麵,科學家們設計了一係列軟件,對溫室的施水、施肥、氣溫及作物生長環境進行自動化控製。近年來,以色列又將先進的電子技術應用到農業機械方麵,發明了裝有計算機和自動裝置的拖拉機,能高效完成從犁地、種植到收割的全套田間作業,並以最經濟的方式保持操作速度和降低燃料消耗。農業生產部門也十分注重信息的搜集、傳播和反饋,以利於將最新的科研成果與技術發明運用到農業中來;通過互聯網了解國際需求動態,同時將國內狀況向國際市場發布,使供需緊密銜接。

需要強調的是,上述成功探索取決於以色列始終堅持走科學研究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的道路。目前,以色列全國已建立一整套由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和農業合作組織緊密配合的農業研究和推廣體係。科研課題直接來源於生產實際,由生產部門提供科研經費及試驗基地,政府、大學、企業下屬的農業研究機構承擔研究任務。一旦研究取得成功,便通過農技推廣服務站舉辦培訓班,建立示範點,以實地講解的方式進行推廣,所創利潤由生產部門和科研部門分成。這種以生產引導科研、科研和生產相結合的農業科研推廣體係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有的科研機構本身就包含了生產部門,農民可直接從科研部門購得科研產品。同時,以色列特別重視對農業人才的培訓。位於特拉維夫郊外的以色列國際農業培訓中心每年都免費進行培訓教育,由農業專家親自授課,講授水利、農業氣象、農產品儲藏加工等各方麵知識。通過科研+人才+生產的緊密鏈接,成功地構建了一個高科技農業的發展模式。

走生態農業之路

走生態農業之路是以色列農業取得成功的另一個亮點,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成功改造沙漠。建立在沙漠上的國家決定了以色列若想發展農業,就必須花大氣力改造沙漠,努力開發沙漠地區。半個多世紀以來,以色列通過"兩步走"方式實施改造和開發沙漠的宏偉規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第一步,因地製宜實現沙漠綠化。通過植樹、種草、引入或發掘水源、養殖新的動植物品種等手段,使沙漠地區的環境、氣候、生態得到大大改善。第二步,通過政策傾斜和市場導向優先開發沙漠地區。比如,當年荒無人煙的內格夫沙漠(以色列主要沙漠區),如今現代化城鎮、農莊和工廠掩映在森林、果園、溫室和農田之中,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以色列的可耕地麵積由立國之初的10萬公頃增加到44萬公頃,灌溉麵積從3萬公頃擴大到26萬公頃,沙漠改造和開發功不可沒。

大力發展無土農業。土地資源極其匱乏促使以色列把發展無土農業作為發展農業的重要一環。以色列充分發揮自己的高科技優勢:一是直接向植物提供無機營養液,以代替由土壤和有機質向植物提供確保其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營養;二是采取將太陽能以有氧吸收的方式直接轉化為熱量的栽培方式。目前,以色列無土玫瑰年均產量可達每平方米150枝;若按中國計量單位,無土甜椒產量達每畝6500公斤,無土櫻桃番茄每畝3500公斤,大西紅柿每畝15000公斤。蘋果、櫻桃、油桃、杏、葡萄等也采用無土雙倍籬壁式栽培技術,都取得了很好的收益。這種無土生產方式既無汙染又節約土地資源,具有可持續性,是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成功嚐試。

注重環境保護和資源配置。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資源配置統籌協調,是以色列又一成功的戰略性舉措。其主要做法有:在發展農業中處處注意維護生態平衡、維護生物鏈的自然連接;有計劃地開發荒地、坡地和沼澤、灘塗以改善自然環境;通過增加植被種植,綠化沙漠,科學使用農藥、化肥等改善土質土層結構;通過三汙回收與治理以改善空氣、環境和海水的質量;通過加利利湖水南送等北水南調工程改善全國的水資源配置,等等。目前,在以色列的農業結構中,基本形成了糧食、經濟作物、林業、畜牧業和漁業協調發展的良性態勢,實現了可持續發展,這與注重環境保護和資源配置是密不可分的。

農業發展的豐厚人文基礎

以色列擁有有利於農業發展的豐厚人文基礎,這也是其農業發展取得成功的一個比較特殊的原因。

熱愛土地、重視農業的傳統。追溯曆史,不難發現農業在猶太人心目中的重要性。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裏,猶太民族是一個沒有自己土地的流浪民族。在中世紀的歐洲,許多國家曾明文禁止猶太人擁有自己的土地和從事農業。後來,得到土地的猶太人格外珍視從事農業的權利。這種熱愛土地、重視農業的傳統在以色列立國後延續下來並繼續發展,成為推動今日以色列農業發展的無形動力。

愛農務農的社會風氣。在以色列,熱愛農業、務農光榮已成為深入人心的社會風尚。政府在各方麵強調農業的重要性,支持發展農業,起到了積極的導向作用。傳媒通過各種形式宣傳務農光榮,激發人們對農業的向往。文藝界表現出對農業的特殊偏愛,以農業、農村為題材的作品受到人們的喜愛,產生了潛移默化的感染作用。教育的作用更大,許多著名大學都為農業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今天的以色列,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從事農業,崇尚遠離城市、回歸自然的生活方式。

以農為本的集體組織。以色列特有的以農為本的集體組織是基布茲和莫沙夫。"基布茲"在希伯來語中就是指"集體",即以平等和公有原則建立起來的定居點,其在發展農業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莫沙夫"則是一種政經合一的合作組織,既是行政村又是合作社,兼具社會與經濟雙重功能。在莫沙夫裏,土地和水是國家所有,住房、收成歸農戶,供銷、教育、醫療和文化等服務由合作社集體提供;作為行政村,由村民自己管理自己。在農業生產方麵,莫沙夫發揮了效率很高的集體組織作用。

政策支持下的法製農業

促進以色列農業發展離不開政策支持和法製建設,其中政府發揮了關鍵作用。

立國初期,以色列政府就在國家農業七年規劃中提出了"大力興農,實現自給自足"的指導方針。56年來,以色列曆屆政府都從政策、財政、信貸等方麵向農業傾斜,提供支持。比如,在政府領導和協調下,各部門每年都對農業發展進行宏觀統籌規劃,引導發展方向,確定發展重點,避免產品積壓,穩定市場價格,增加農民收入,以確保農業的良性發展。又如,在政府領導下,各級審計部門緊密配合,建立國家合作運動基金和保險,其中包括自然災害保險基金,以專門補償自然災害引起的農業損失。在政府的推動下,以色列的農業和商業銀行通過各種方式向農民提供發展生產所需的資金支持,國營公司還承擔諸如國外市場價格下跌等意外事態發展導致的出口風險和損失。

以色列政府特別重視農業發展中法律的作用,倡導依法治水、依法治地、依法處理農業中的各類問題。法製農業在今日的以色列已成為現實。

(潘光劉錦前)

荷蘭農業合作組織

一、農業合作組織的形成與發展

荷蘭的農業以規模相對較小的初級農業生產結構為特點,大多數農場均是家庭式經營,很少有大型的工業化企業集團農場。由於生產規模較小,市場競爭力弱,農民的經濟力量得不到保障。但農戶間可視為具有共同利益的集體,而不是競爭的對手,他們生產的產品相同或相似,具有相同的市場地位。由於這些共同的特點,農戶就自發地結合起來,建立互助互惠的經濟合作組織,聯合采購農業生產資料、加工和出售農產品以及籌集資金,從而降低投資成本,提高產品收益,使農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最大的經濟利益。這種由農民自發組建起來的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就是荷蘭人極為推崇的農業合作社。

荷蘭的農業合作社起源於19世紀70年代,第一個采購合作社成立於1877年,而第一個牧業合作社和第一個信用合作社先後成立於1886年和1896年。隨後,各種農業合作社不斷湧現,至20世紀40年代末,荷蘭農業合作社的數量達到3150個,涉及的行業主要包括信用業、農資采購業、農產品加工業及市場營銷等。荷蘭農業合作社的迅速發展有兩個主要的原因,一是合作社能讓農戶特別是小型農戶在購買生產資料和銷售自己的產品方麵,發揮規模經濟的效益,得到更多的利益。二是合作社能使農民占有或擴大他們在市場上的地位,以便提高產品的銷售價格,避免買主和賣主壟斷市場。

伴隨著農業合作社的規模逐漸擴大和專業化、市場化水平不斷提高,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農業合作社的數量逐漸減少,而市場占有率卻大幅度上升。如1949年有18個花卉拍賣市場合作社,而1997年僅剩7個,但市場占有率卻由60%增至96%。

二、農業合作社的類別和結構

荷蘭有很多種農業合作社,大體上可分為信用合作社、供應合作社、農產品加工合作社、銷售合作社、服務合作社等。

1.信用合作社的主要功能是為農民購買生產資料、更新設備、發展生產提供及時的充足的資金保障,如荷蘭著名的拉博銀行(Rabobank)就是從農民信用合作社發展起來的農業信貸銀行,也是農民自己的合作銀行,現已發展成歐洲最具實力的銀行之一。

2.供應合作社,也可稱之為采購供銷合作社,主要從事生產資料的聯合批量采購和統一供應,包括各種農具、種子、肥料、飼料等,合作社本身不營利而讓利於農民,降低農民的生產成本。

3.農產品加工合作社負責農畜產品(馬鈴薯、甜菜、洋蔥、肉、蛋、奶等)的加工及銷售,如馬鈴薯合作社現已壟斷了全荷蘭的馬鈴薯生產與加工。

4.銷售合作社專門負責組織農產品大批量地向外銷售,最典型的銷售合作社就是農民合作組建的拍賣市場,能將極易腐爛變質的新鮮農產品及時地推向市場,並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交易,如鮮花、水果、蔬菜等農產品80%~90%都是通過拍賣市場銷售的。

5.服務合作社則是農民合作組建的互助保險公司、農業機械公司、農業科技試驗推廣部、農產品倉儲基地、救濟服務中心、農業管理輔導站等,專門為農民提供各種各樣的優質服務。

上述各種合作社,就其基本結構而言,主要有兩種類型,即簡單型和複合型。簡單型合作社是相對單一的和初始的結構類型,為若幹個從事同一種植或養殖的農戶自由組合起來,聯合采購生產資料或把自己的產品集中運到市場去銷售。這種單一的合作組織一般規模都比較小,依靠其參與的農戶(會員或社員)繳納會費支持,並為同一組織內的成員服務,合作社本身為非營利性組織。複合型合作社的結構比較複雜,由不同地區生產同類農產品的農戶以社員(會員)的名義參與組成,有比較完善的組織結構體係和社會化分工,主要的組織形式為董事會領導下的社員代表大會製。董事會負責重大事物的決策和經費的審計,社員代表大會下設管理機構,為社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後全程服務。如馬鈴薯加工合作社就是一個典型的複合型組織,其管理機構包括管理中心、種植部、食品(加工)部、銷售部、項目工程部及國際發展部,總攬生產資料采購、原料生產、產品加工與銷售以及國內外市場開發等,既能規範市場,又能提供全程服務,最大限度地保護社員利益。

三、農業合作組織的地位和作用

荷蘭農業合作社均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和完備的立法,每個合作社都有自己的章程,確定合作社的名稱、成員來源、組織形式、行為準則和責權利關係等。農業合作社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不受政府的幹預,農民(農戶)入社完全出於自願,一般情況下,農民可以同時參加3~4個合作社,以繳納會費的形式確定與合作社的聯盟關係,並從合作社獲得個體戶難以實現的幫助和服務,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有效的保護。

在荷蘭農業發展曆史上,農業合作社發揮了巨大作用,而且在其農業發展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荷蘭農民收入中,至少60%是通過合作社取得的。合作社與非合作社企業的市場占有比例在不同的行業有所不同。在供應行業中,合作社在化肥和精飼料市場的占有比例為52%。在銷售和加工行業中,農業合作社占有相當大的市場比例,如:牛奶占82%,蔬菜占70%,花卉占95%、甜菜占63%、馬鈴薯達到100%。農業所需的大約90%銀行信貸來自於信貸合作社。此外,荷蘭農業合作社還提供了大約8.5萬個就業機會。因此,農業合作社為荷蘭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中國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