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編 國外農村運動的介紹及國內典型案例(二)(2 / 3)

台灣農業的發展

台灣農業生產發達。現有農業耕地麵積1290萬畝,農戶78萬戶,農業人口400多萬人,農業勞動力74萬人。目前種植業中糧食作物以稻米為主,水稻一年兩熟,種植麵積540萬畝,產量200多萬噸,主要品種為蓬萊米;經濟作物主要有水果、蔬菜,水果麵積345萬畝,產量260萬噸,主要品種有柑桔、芒果、荔枝等,特產有檳榔、蓮霧。蔬菜種植麵積255萬畝,產量300萬噸,主要種類超過90種。畜牧業中生豬年飼養量超過1700萬頭,年產豬肉約150萬噸;牛飼養量16萬頭,其中以乳牛居多,占75%;雞飼養量1億多萬羽,鴨1000多萬隻。台灣四麵環水,漁業非常發達,遠洋漁船作業範圍遍及世界三大洋海域,漁業年產量130多萬噸,其中養殖漁業占22%,近海漁業占19%,遠洋漁業占55%。

農業在台灣經濟發展中曾經占有重要地位,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資金、勞動力與市場,奠定了台灣經濟起飛的基礎。60年代末期後,農業"功成身退"逐步進入停滯期,成為三大產業中最小的部門。80年代以來,台灣當局采取了一係列重大政策措施,調整農業發展方向,台灣農業邁向了新的發展階段。

台灣農業發展的特點

(一)農業科技水平較高

台灣十分注重農業科技研究與應用工作,農業品種的改良、食品加工技術、自動化技術研究等方麵在國際上處於領先水平。台灣人十分喜食豬肉,目前推廣的商品三元雜交豬主要有三個品係,同時正在致力開發無特定病源性豬。禽蛋生產上開發非傳統型蛋製品,有液蛋低膽固醇雞蛋、高碘雞蛋,碘的含量是普通雞蛋的1000倍以上。奶牛生產上應用先進的DNA指紋技術,已作為乳牛選種的主要指標。台灣注重農作物品種改良,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收集作物品種和種質資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及其分所,均有相當規模的種質庫。近來台灣以水果為主的地區品種更新很快,新品種層出不窮,提高了台灣農業的競爭力。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正在出現一股將生物技術應用於農業的風潮,期望以高科技帶動農業的轉型和升級。

(二)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嚴格

一是法律法規完善,農產品安全標準齊全。目前已製訂頒布了《食品衛生管理法》、《農藥使用管理辦法》、《農藥殘留檢測要點》(主要用於批發、拍賣市場農產品檢測)、《蔬果安全管理辦法》(主要是供軍方農產品)。在有關農產品市場和畜牧等法律法規中,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也都予以明確。與此同時,根據農業生產、流通和檢驗工作的需要,針對20種不同作物、289種農藥,製定了1149項農產品中農藥殘留限量標準。二是管理部門職責明確,檢測體係健全。台灣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分別由農業委員會、衛生署、標準檢驗局三個部門負責,分別承擔農產品進入市場前的檢驗、市場銷售農產品的檢驗、進口農產品的檢驗。農業委員會下設農業試驗所和農藥藥物毒物檢驗所,負責全台的農藥安全管理工作;台灣各市縣設有18個農藥監測中心、14個農藥檢測站;並在各鄉農會、合作社、合作農場、果菜市場、超市設置80多個農藥殘留生化檢驗站。另外,畜產會設立了畜產品藥物殘留檢驗實驗室,負責培訓屠宰衛生檢查獸醫師,派赴各屠宰場進行屠宰檢驗檢查。三是推行農產品質量認證。在果蔬方麵推行GAP(吉園)、CAS(優良農產品)認證,在畜牧方麵推行ISO、HACCP、GMP認證。從1993年開始,推行"吉園圃"標誌(GOODAGRICULTUREPRODUCT),鼓勵產銷班使用這一為台灣消費者認可的安全蔬果主要標誌,對農民使用這一標誌規定很嚴,目前已有270多個產銷班取得這一標誌。四是嚴格農產品市場準入。68個果菜批發市場均設有果蔬農藥殘留超標快速檢驗室,對進場交易的果菜進行抽樣快速檢測,確定安全後,方能進場。如檢出農藥殘留超標,將送當地衛生局進一步檢測,確認具體超標數,並追究供應人的法律責任,重者可判刑。因進入市場的主要果蔬產品均依據標準進行了分級包裝,注明了農產品名稱、產地、生產者(編號)、產品等級、供應市場,產品檢測發現質量問題,很容易追溯到該批產品的生產者。畜產品藥物殘留檢驗檢測在屠宰場內進行,不合格產品一律不得入市。

(三)農產品運銷體係健全

台灣農產品的運銷主要通過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直銷店、產銷班(設在農會、合作社等之下的產銷組織)等幾種形式完成。批發市場是最主要的形式,花卉、果蔬、肉品、魚貨等鮮活農產品主要通過批發市場來交易。目前台灣共有批發市場158個,其中有2個綜合性批發市場,68個水果蔬菜市場,23個家禽、肉品市場,65個水產品市場。台北市濱江路果菜批發市場,是台灣最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該公司總資本2億元(台幣,下同),其中公股占45.52%(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和台北市政府各占22.76%)、民股占54.48%(省市各級農會占24.85%,青果運銷合作社占9.58%,果菜販運商占20.05%)。台灣在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管理上,有以下幾個方麵的特點:1、健全的法律法規。台灣關於農產品營銷的法律法規比較健全,涉及到批發市場建設、管理和運行的方方麵麵,明確了批發市場的性質、主管機關和運作方式。2、統一的建設規劃。台灣明確規定了設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基本條件,使市場建設能夠做到科學規劃。3、積極推動拍賣交易。台灣的花卉、果菜、生豬、水產品批發大多已經采取拍賣的交易方式。4、切實有力的支持。基於農產品批發市場是公用事業這一基本認識,台灣各級"政府"和農政部門對批發市場的建設高度重視,給予了切實有效的支持。在市場土地上通常由"政府"低價租讓給批發商場的經營者,並給予財政補貼。財政對批發市場"地上物"建設的支持比例大體在50%左右。此外,台灣對產品的交易實行免稅。農產品進場交易的費用也很低。市場建成運營後,明確由獨立的市場法人統一進行市場管理,其他部門和機構不得入場幹預,避免了多頭管理。此外,台灣執行嚴格的商品和客戶管理。

(四)以農產品為原料的食品加工業發達

食品工業是台灣的傳統產業,在帶動農業發展方麵仍然有著很大的作用。目前台灣共有各類食品企業5800多家,每年創造的工業產值超過5000億元。台灣很多高等院校都設有食品科學院或食品工業係,科研實力強厚。順應島內飲食習慣變化,食品加工企業建立嚴格的品質管理和檢疫製度,以本地原料加工安全衛生的高品質食品。同時,與高校聯手,發展高層次加工技術密集型產品,如調理產品、保健食品、無菌包裝食品,以及低脂、低鹽、低糖和高纖維的營養強化食品、功能食品等。一些傳統食品工業企業正在實施改造,結合土地私有政策,逐步擴大農業經營和加工企業規模,推行共同作業及專業化經營;也有的與發展觀光休閑農業結合改造。

隨著經濟的發展,台灣提出了農業發展的新思路,即:打破農業經營僅為一級產業的觀點,以食品加工帶動農業工業化、農業企業化、農業商業化等,以獲取較大的利潤;同時建立二級產業、三級產業的發展策略,使產、製、銷一元化。在農產品收獲後,要求進行分級包裝,以便利運銷,適應市場需求。對於不合格品,予以加工利用。通過發展食品加工,緩解產銷失衡的壓力,增加附加值,維持農業的持續經營。

(五)休閑農業正在成為新興產業

台灣休閑農業正處於發展階段,主要有觀光農園、野生動植物的觀賞與研究、品嚐野味的休閑旅遊、綜合性的休閑農場、鄉村夜宿、旅遊勝地等幾種類型。座落於山清水秀、風光明媚的南投縣埔裏鎮的台一生態教育休閑農場有各類蔬菜、花卉種苗的培育、蝴蝶生態館及甲蟲生態館等,該農場不但利用區內的多種密源植物,培養各種蝴蝶,並能用香菇廢棄物營造出甲蟲的生態空間,是一座兼具農業休閑和教育學習的觀光景點。台光香草園主要通過認識香草、體驗香草等內容吸引遊客。營長牧場設有遊客中心、親水區、奶水區、奶牛養殖場、可愛動物區等10多個觀光景點,是一結合農、林、畜牧、景觀的綜合性休閑農場。台灣農委會專門頒布了休閑農業的管理辦法,並配套相應的政策,鼓勵農民舉辦各種類型的休閑觀光農業,從技術、經費、宣傳等方麵給予大力支持。

(六)對農業實行嚴格的保護

在經濟起飛農業失去比較優勢之後,台灣開始實行農業生產和貿易的保護政策。這些保護政策包括:⑴農產品價格支持。在加入WTO前除了保證以高於成本20%的價格向農民購買稻穀以外,還設立了高梁、玉米、大豆等產品的保證價格。從1983年開始,玉米的保證價格是每公斤15新台幣元,大豆是25新台幣元,高梁是14新台幣元。這些價格都是同類產品進口價格的一倍。⑵農業生產投入補助。政府在降低農業稅收的同時,還補助農業燃料和動力,提供低息貸款,旨在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另外,政府撥款改善農業、水利、農村交通設施,加強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機構建設,也是一種間接的投入補助。⑶直接收入補助,為了解決價格支持的稻米生產過剩問題,政府後來幹脆采取直接收入補助的做法。農民如果將稻田改種玉米、高梁和大豆,即可得到每公頃1000公斤的稻米補貼,即使什麼也不種,亦可得1500公斤稻米。⑷農產品進口壁壘。進口保護的措施包括關稅與非關稅限製。在加入WTO前,台灣對於一些本地能夠生產的農產品,盡量限製進口以保護國內生產者的利益,致使台灣的農產品價格普遍高於國際市場價格。在加入WTO後,這種保護逐漸減弱,以至於台灣農民喊出"拒絕WTO"的口號。農產品生產和貿易保護政策的結果,使得農民收入與非農收入的差距逐漸減少,如果從1985年算起,農家人均收入年增長率一直高於非農收入的一個百分點以上。

(七)農會組織功能齊全

農會是台灣分布最廣、影響最大、最為完善、功能最為齊全的農民組織。根據台灣農會法,農會分為鄉鎮農會、縣(市)農會、省農會三級,分別接受同級相應農政部門的指導。各級農會既是獨立的法人,可以獨立地開展各項業務,又與上級及其他農會之間互相配合,下級農會接受上級農會的指導,各級農會共同組成一個係統的組織網絡。農會的主要功能:1、農業推廣。推廣業務主要包括:協助政府執行農業政策措施,推廣優質品種、肥料和先進農業技術,辦理農民教育培訓,辦理文化福利事業;2、供銷經營。辦理農產運銷及批發市場業務、辦理農業生產資料及生活用品經營、政府委托的業務經營;設立加工企業,主要利用農會的團體優勢,投資興辦會員個人能力所不及的設施設備,如倉庫、碾米廠、榨油廠、加工廠、農機具等,有償提供農民使用。3、金融業務。在農會幾項業務中,金融業務算是一個最大的盈利項目,近10年來都占農會總盈餘的98%以上。台灣基層農會設有信用部,信用部下又設多個分支機構,農會信用機構遍及台灣農村的各個角落。信用部主要業務包括存款、放款、農貸,以及一些附屬的代理業務,采取"廣存專貸"的辦法來滿足農會會員資金需求,存款可來自農會會員、選助會員和其他團體、機關,放款則僅僅限於農會會員。4、保險業務。包括:家畜保險、農業健康保險和全民健康保險。家禽保險承保的種類有:豬、牛、羊。農民健康保險,投保對象除農會會員外,非會員農民也包括在內。全民健康保險,保險範圍不僅包括農民,還包括其眷屬。保險業務屬福利事業,目前虧損嚴重。

由於大環境在變化,台灣農業也麵臨很多新的問題和矛盾。首先是農業就業人口老化,教育程度偏低。其次是穀賤傷農,影響農民種田積極性。再次是海洋漁業等資源衰退。

台灣農業的發展對我們的啟迪

(一)應加大對台農業招商引資工作

許多台灣客商都有到大陸進行投資開發的迫切願望。盡管台灣當局投資審議委員會規定,有多類農業投資項目不得到大陸投資,為兩岸農業交流合作設置障礙,但也有一些單位仍主動聯係,宣傳企業產品,對與大陸的合作表示了強烈的興趣。加大對台招商引資工作,通過多種方式與台灣農業方麵進行廣泛的接觸聯係,力爭在對台農業經濟合作中搶得新機。在台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引進方麵,可通過設立海峽兩岸農業交流示範區的形式來吸引台灣客商共同開發。

(二)應加大農產品的質量體係建設

台灣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麵,曾麵臨與大陸相似的問題。在上一世紀80年代後期,其不合格產品的比例一度高達30%以上。此後台灣采取的一係列質量安全和管理辦法,對我們很有啟發。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首先,要完善相關質量標準體係。特別是必須加快農藥殘留限量標準、檢測方法標準的製修訂工作進度,滿足開展農藥殘留檢測工作的需要。其次,要加強檢測體驗體係建設,因地製宜、因產品製宜,提高檢驗檢測工作水平。第三,逐步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質量安全控製。要從生產基地和市場入手,建立質量安全控製製度、質量安全管理責任製度和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製度等市場準入製度。第四,發展無公害食品和綠色食品。加強質量認語和標識管理,樹立優質農產品品牌和形象,擴大其國內、國際市場占有率。

(三)大力發展產後農業

多年來,台灣重視發展以農產品為原料的食品工業,不斷完善集產地、批發、零售為一條龍的農產品三級運銷係統。近年又提出農業經營既要重視一級產業,又要重視農產品生產後的二級產業、三級產業,產、製、銷一元化。這與祖國大陸提出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可謂異曲同工。

要抓住戰略重點,完善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製,讓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要進一步拓展農產品運銷的渠道,充分發揮農民經紀人和運銷大戶的作用,建立健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協會和其他產銷聯合組織,

休閑農業一般具有提供休閑場所、教育市民、認識農村、體驗鄉村生活,維護改善自然生態環境、增加就業、提高農家收益等功能,目前正越來越受到旅遊者的青睞。政府應加大對休閑農業發展的規劃、指導和扶持。

(五)進一步發展農業合作經濟組織

隨著市場農業的不斷完善,借鑒台灣的做法,在當前政府職能轉型的過程中,我們應將大力培育農業合作經濟組織,作為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重大議題來研究,從組織、網絡、服務功能、法律法規等方麵完善提高,推動農業經濟組織的持續發展和製度創新。

(六)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

農業是弱勢產業,目前發達國家對農業都采取不同程度的保護。加入WTO後,我國陸續出台了加大對農業扶持的政策,又出台了逐步取消農業稅、良種補貼、農機補貼種植水稻直外等政策。但總體來講,我國對農業支持保護力度不大,農民收入來自於政策的因素不多。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應充分利用WTO允許的"綠箱"政策,確保財政支農資金逐年有所增加。進一步加大對農業基本建設、農業科技、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經營方麵的扶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推進農業保險,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線製度,加大扶貧開發,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穩定發展。

(王昀郭新華朱鴻)

華西村-中國新農村的方向

實事求是──華西村發展的最大"法寶"

"紅旗獵獵飄,小康步步高",華西村是中國新農村建設的一麵紅旗。

在華西采訪,記者最關注的一點是:同在一片藍天下,為什麼華西村能夠迅速發展、超前發展?吳仁寶帶領華西村民創造中國鄉村奇跡的秘訣是什麼?對此,吳仁寶在華西村新聞發布會上給出了答案:堅持實事求是。

吳仁寶告訴記者:華西村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而應對挑戰的根本法寶隻有四個字:實事求是!作為基層幹部,吳仁寶對實事求是的理解很樸素,叫做"吃透兩頭"、"兩頭一致"。吳仁寶的所謂"吃透兩頭",指的是吃透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吃透本地工作實際。"兩頭一致",則是一頭與中央保持一致,一頭與老百姓保持一致。因此,不管政治風雲如何變幻、國家方針政策怎樣調整,他與華西村都能夠啟動自己的"響應機製",一次次抓住發展機遇,實現超前發展、科學發展。

吳仁寶堅持實事求是的事例很多。改革開放之初,全國轟轟烈烈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分田到戶。1980年冬,江陰縣農村開始推行聯產承包責任製。吳仁寶認為,華西人多地少,工業發達,集體家底厚,分田到戶不符合華西的實際。他從實際出發,沒有分田到戶,而是搞起"集體承包"---由30名種田能手承包了全村500多畝良田,富餘勞力轉移到鄉鎮企業去。正是吳仁寶的這一實事求是的做法,較早完成了產業結構調整,為華西經濟發展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黨的十五大以後,蘇南鄉鎮企業改革進入新階段,有關部門明確提出要"抓大放小"。吳仁寶則根據華西村辦企業的實際提出"抓大扶小"、"抓小放大"的改革思路,對關係華西經濟命脈的毛紡、鋼廠等大企業抓住不放,將一些效益較差的小企業轉給個人經營,對有發展前途的小企業予以資金扶持,增強其競爭力,大的工程建設項目果斷地"放"給大家參與投資,使大中小各類企業都煥發新活力。如今,華西沒有一家虧損企業,沒有一家不贏利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