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仁寶說,實事求是,並不是不聽中央的。我不搞分田到戶,就是吃透了中央精神,中央文件是講兩點,叫"宜統則統,宜分則分",我們華西是"宜統",所以我們就沒有分,那是聽中央的,與中央保持一致的結果。
現在回頭看,無論是他堅持"集體承包"還是"抓大扶小"等,都不是照抄照搬,而是實事求是地將理論與實踐、大政方針與具體實際相結合,衍生出創新之舉。
華西村有些做法似乎不合常規,是經濟詞典上沒有的,但吳仁寶認為它符合華西實際、有利發展就可以試行,在村民分配、村民管理、用人標準等方麵建立了一整套堪稱"華西特色"的鄉村治理新機製,成功地破解了一係列農村發展遇到的新問題。
共同富裕──華西村的發展之路
吳仁寶與華西村民堅信"社會主義定能富華西"。
走共同致富道路,是華西村最大、也是最寶貴的亮點。據村幹部介紹:"華西既沒有貧困戶,也沒有暴發戶,家家都是富裕戶。"村民之間的差異沒有貧富,隻是富裕程度的不同而已。中心村村民平均年收入達到8000美元,資產最少的人家有100多萬元,最多的將近千萬元,"住大房子,開小車子",村民別墅都在400平方米以上,村裏僅小轎車就有400多輛,各種高檔用品成為農家尋常之物,家家有人出國旅遊過,老年農民可以領到每月近千元的退休金……如果說差別,那就是別墅居住麵積有100平方米左右之差,最小的別墅400平方米,大的在500~600平方米。一個美國遊客參觀華西村民的生活後說:"這樣的社會主義,我們也要!"
走進華西村,人們一眼就能看到"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國富了才算富"的醒目標語。吳仁寶強調:富裕起來的華西村要"三不忘"---"不忘國家、不忘集體、不忘左鄰右舍"。
近年來吳仁寶與華西村幹部成功規劃了兩大"共同富裕"工程:一是實施"智力扶貧"工程,把致富的火種撒向中西部地區。華西村先後出資近千萬元幫助中西部20多個省市區培訓縣、鎮、村幹部1萬多人,開辟了一條民間智力扶貧的新路子。1996年起出資在寧夏、黑龍江援建了2個"省外華西村",經過幾年努力,"寧夏華西村"和"黑龍江華西村"建設均取得明顯成效。二是實施了"擴村計劃"。2001年,吳仁寶創造性地提出建設"大華西"舉措:將周圍16個村莊納入華西村共同發展、共同致富,數千戶周邊村民遷入新建的別墅和公寓,1500多人的小華西擴大為3萬多人口的"大華西",大華西實現了"基本生活包,老殘有依靠,就業促勤勞,小康步步高"。華西人用共同致富的事實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好畫麵。
為民謀利---華西村有個好帶頭人
吳仁寶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帶頭人、老典型。與吳仁寶同時代的農村先進典型不少,但有的曇花一現,很快迷失方向甚至走向反麵,而吳仁寶一直紅旗不倒。
原因何在?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給出了答案:一是他始終全心全意地為老百姓謀利益,二是他始終自覺地走在發展進步的前列。
全心全意為百姓謀利益,是"老書記"吳仁寶40多年農村基層幹部生涯的最大追求。無論順境逆境,吳仁寶為民造福的情懷從沒有改變過。吳仁寶人生也經曆過起落,他從"村官"(華西大隊書記)起步,當過"縣官"(江陰縣委書記)再到"村官"(華西村黨委書記),無論職務如何變化,他都保持一股熱情和幹勁。吳仁寶說:"我是能上能下,能官能民,從全票當選到缺票落選,我都經曆過,但是都沒有挫傷我的積極性。為啥不挫傷呢?因為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共產黨員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有福民先享,有難官先當"是吳仁寶為民謀利、為民情懷的集中體現。他把村民的利益始終放在第一位,自己淡泊自處,廉潔奉公,贏得村民發自內心的擁戴和尊敬,村民認為"沒有吳仁寶就沒有今天的華西村"。
吳仁寶幾十年如一日追求著"人民利益的最大值,自己享受的最小值"。
華西村由窮變富了,作為掌管幾十億家底的華西第一代"掌門人",吳仁寶公私分明,廉潔自律,在華西標誌性建築"金塔"南大門前,樹立著一塊巨幅吳仁寶語錄:"家有黃金數噸,一天也隻能吃三頓;豪華房子獨占鼇頭,一人也隻占一個床位。"以此警示自己和教育村民。
吳仁寶一直信守著30多年前立下的"不拿全村最高工資,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獎金"的"三不"諾言。村民告訴記者:老書記生活十分簡樸,滴酒不沾,從不陪客吃飯,出差照樣住小店、吃方便麵;作為華西村致富帶頭人,吳仁寶一直拿著低於村辦企業管理幹部的工資,多年來,鎮政府獎勵他的獎金高達5000多萬元,他分文不取全部留給集體。華西村民住房已經更新到"第五代"歐式別墅,而吳仁寶和他老伴依然住在上世紀70年代的舊樓房裏。他的四個兒子和女兒都是村幹部,整個大家庭26口人,沒有一人住村裏最好的房子。吳仁寶以無聲的行動,詮釋著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
有人替吳仁寶算過:如果按照標準工作日計算,他為華西村奉獻的時間已經超過了100年。可78歲的吳仁寶從華西村一把手位置退下2年多來,依然是沒有節假日的概念,依然是起早貪黑的樣子。每天照樣忙著"為現在的村班子出一些主意、做做幕後策劃"。他樂嗬嗬地說:"幹部沒有終身製,但為人民服務要終身製。"
(林雙川《半月談》2006年第二期)
東陽橫店:一個小鎮刷新108個村莊
地處浙中東陽市的橫店原來隻有一條不足百米的小街,改革開放20多年來,日漸壯大的橫店"吞並"了周邊108個行政村,使數萬農民過上了全新的生活。
橫店的經驗告訴我們:讓農民通過集聚在城鎮──這個田野裏的"城市",從而獲得生產發展和生活寬裕,事實上是一種意義更深廣、內涵更豐富的新農村建設。
基本路徑:從農民到工人再到市民
橫店四合村的農民眼下正欣喜地忙碌著。這個行政村原本由分散在田園和丘陵山地的6個自然村組成,如今正挨家挨戶搬遷到橫店鎮區。盡管村裏絕大多數勞動力早已在鎮區的各大企業上班或者自謀經營,但是這個拆遷過程對村民來說卻有著標誌性的意義,讓他們完成了"從農民到工人"的身份調整後,開始了"從工人到市民"的角色新轉換。
2003年開始,橫店鎮計劃把全鎮150戶以下的15個行政村、35個自然村整合為7個小區,目前動工的是四合村等4個行政村,涉及農民家庭812戶,2192人。
"從農民到工人",再"從工人到市民",是橫店城市化發展的基本路徑。橫店有今天,最大功勞應歸於當地大型企業集團──橫店集團。這家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中期的民辦企業,如今已經位居全國500強前列和民營企業三強之一,在磁性材料、醫藥中間體、節能照明、特種塑料等產業領域,位居全國乃至全球第一,去年工業產值達140多億元。這家企業不僅孵化了60多家子公司和130多家子公司延伸企業,而且還在當地催生了1000多家配套企業。
從農民到工人再到市民的城市化進程,在橫店顯得格外典型和清晰。橫店的特色在於:第一,不是讓農民遠離家園,湧入別的城市完成身份轉變,而是無中生有,"平地起新城",讓農民就地"市民化";第二,在這個轉化路徑中,橫店不滿足於農民"非農化"之後的溫飽水平,而是締造了占絕對多數的中等富裕家庭。以橫店為中心,附近數百平方公裏的農村勞動力在這個原本並不存在城市的地方,實現了"非農化"。
"三農"問題專家、浙江省農辦副主任顧益康指出,由於農村人口絕對數量龐大,中國的新農村建設應該走小城鎮和新農村相輔相成之路。橫店經驗的核心意義在於,在農村本身的範疇內,完成了農民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且避免了動蕩,贏得和諧和繁榮。
全新思路:工業三產交織
橫店去年農民人均收入為8500元左右。據橫店集團創始人、橫店企業聯合會主席徐文榮估計,橫店年收入6.5萬元~30萬元的家庭占80%以上。
工業並非橫店人走向富裕的惟一之路。上世紀90年代開始,橫店集團涉足影視產業,利用荒山荒坡為影視劇的拍攝建造一批場地,從而漸漸成為世人矚目的"東方好萊塢"。影視產業又派生出了許多生財之道,這些拍攝場地成為人們爭相參觀、遊覽的景點,旅遊業、服務業空前興盛,一年僅門票收入就超過1億元。目前,第三產業給橫店老百姓帶來的效益已基本與工業的貢獻率持平。這等於在短短幾年內,又給老百姓增添一個與橫店工業相仿的增收渠道。
目前橫店第三產業吸納的勞動力人數幾近工業企業的五分之一。更為重要的是,由於第三產業就業參與性較強,使得橫店就業市場的門檻大大降低,農民就業年齡段相對延長。統計顯示,橫店超過勞動力年齡段但繼續就業的人數達到3067人。為此,橫店出現了勞動力就業率超過100%的奇特現象。
橫店企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是炎提出,製造業和第三產業的交織,為農村工業化和農民城市化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後工業化"比單純"工業化"有更顯著的富民能力,使得橫店這個崛起於農村的新城市顯示出中等富裕人數占絕對多數、極端富裕和貧困家庭占少數的"橄欖形"社會特征。
"橄欖形"是最為和諧的社會結構。橫店鎮派出所所長劉建東介紹,盡管橫店外來人口數量特別龐大,但去年刑事案件與其他經濟總量相仿、複雜程度類似的區域相比,要少一半左右。
理順體製,做大橫店的保證
如果從高空俯瞰,橫店在蔥綠的田野和丘陵環抱之中。在橫店采訪,記者為橫店的巨變所征服,同時也湧現出一個巨大的問號:究竟是誰,在為橫店農村城市化"埋單"?
橫店是從一張白紙上崛起的新城鎮。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中,其背後最大的財力支撐既不是政府財政,也不是僑資、外資,而是橫店集團這家企業。
據初步統計,30年來橫店集團對橫店鎮建設純公益性的投資達到20億元左右,其中光修建馬路和橋梁就達1.9億元。
橫店20餘年間的飛躍得益於橫店集團源源不斷的"血液"輸入。橫店集團對橫店鎮市政建設的投入分兩個部分:一是企業化的運作,如醫院、電廠、汙水處理廠甚至部分教育機構等,橫店均視之為集團下屬企業,遵循一般投資投入產出和回報周期的規律;其二是純公益性投入,如公園、馬路、橋梁、農民安居小區的投入,並不計算直接回報。
到今天,橫店已經成為一個初具規模的"小城市"。越來越多的專家提出這樣的疑問,一個企業到底能支撐城市發展多久?依靠一個企業,這個城市能否繼續讓周邊的農民不經過長途跋涉就步入城市化的"天堂"?他們呼籲,不要在農民自己締造的"天堂"門上加鎖,要理順橫店這樣農村自發的小城鎮管理體製,賦予其持續發展的獨立的"經濟人格"。
20年來,橫店的行政建製幾經變化,從中心鄉鎮變為東陽市的一個街道辦事處,不久又從街道辦事處變回到鎮的行政建製。變來變去,離不開橫店人自己創造財富,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城鎮化這個"關節點"。
橫店人常常會說,沒有徐文榮,就沒有橫店的城市化。作為橫店集團的創始人,徐文榮實際上已經成為一種符號,這個符號代表的就是橫店集團在發展中形成的"共創、共富、共有、共享"的資產增值、資本投入和全社會共享的"社團經濟"模式。其本質是微觀上產權清晰,宏觀上收益權公有化。一方麵,企業按照現代企業製度運作、發展;另一方麵,企業將不斷增加的財富反哺"三農",為橫店及周邊的城鎮化"埋單"。
越來越多的專家不僅從橫店城市化看到了我國廣大農村實現城鎮化的一條新路,而且從橫店看到了農村城鎮化新機製的雛形。
事權與財權極不相稱,是小城鎮發展普遍遲緩的原因所在。而橫店的建設模式是:政府做規劃,企業管投入。政府財政性投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橫店鎮已經真正形成了大市場、小政府。
今年已經71歲的徐文榮認為,橫店成為城市的產業基礎和經濟基礎都不會有問題,關鍵要在體製上理順,從而使橫店能夠按照城市發展的一般規律做大到應該大的程度。這就需要突破行政級別的樊籬,真正擁有一級事權、財權和一級財力。他表示,當橫店鎮成為"橫店市",有了獨立的財權,他領導的橫店集團更願意還原為一個納稅人的角色,而不是永遠做"奶媽"。這樣,不僅能使橫店更健康地發展,也能為橫店以及周邊的老百姓作出更大的貢獻。
(半月談費強潘海平2006年第三期)
康莊前程遠博大境界新
--記江蘇省文明村、蘇州市現代化農村建設示範村康博村
誰能想到,一個當年蘇南再普通不過的山涇村,會變成文明富裕的"新蘇南農村"的典範---康博苑;
誰能想到,一個當年心靈手巧的小裁縫,會成長為羽絨服領域乃至中國服裝界叱吒風雲的企業家---高德康;
誰能想到,一個當年以8台家用縫紉機起家的村辦縫紉組,會成就國內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民族原創品牌---"波司登"。
其實,隻要你想!一個時代的跨越,一個品牌的輝煌,一個村莊的變遷,已全部化入波司登人"創世界名牌,揚民族誌氣"的偉大實踐和"飲水思源,不忘鄉親"的動人篇章裏……
從山涇村到康博苑
"白米飯好吃田難種,鮮魚湯好喝網難抬……"一首淒楚憂傷的白茆山歌唱盡了上個世紀70年代白茆塘兩岸人民的貧苦與辛酸。與江南許多曆史形成的自然村莊一樣,山涇村地處河網水鄉,村民星星點點地散居在河汊港灣之畔,交通不便、環境惡劣、生活窘困使他們日複一日地重複著清苦艱難的歲月。
今天,時隔30年人們再來到這裏,你會驚詫於眼前天翻地覆的變化:寥落散然的民居已被一排排紅瓦白牆的庭院式別墅取代,波光粼粼的人工湖畔,綠樹成蔭,小橋流水,亭台水榭點綴其間,令人心曠神怡。有線電視、電話、自
來水、液化氣入戶率100%,太陽能熱水器、洗衣機、電冰箱、家庭影院等幾乎進入了每家每戶。碧水綠茵之間,彌漫著濃鬱的現代化農村生活氣息,蓬頭稚子、白發翁媼怡然自樂,村民們唱著與以往不一樣的歌,曾經貧窮落後的山涇村已成為人人不願離開的福地桃源"康博苑"……
這裏,確然是一塊神奇的土地,一片幸福的樂園!
江蘇省文明村、蘇州市農村現代化建設示範村---康博村坐落於山清水秀、蟹滿魚肥的"江南魚米鄉"江蘇常熟腹地,它東與支塘鎮接壤,北靠204國道,全村占地2.8平方公裏,現有耕地麵積2700畝,總戶數415戶,人口1683人。2004年實現工業銷售收入38億元,利稅3億元,村級可用財力1000萬元,勞動就業率達98%以上,村民人均年收入達8134元。
康博苑是康博村農民集中居住區、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樣板住宅區,也是江蘇省村鎮文明住宅小區示範點。小區占地23.4公頃,總體布局以中軸對稱為基調,以道路骨架入手,力圖體現"新""優""美""個性化""現代化"5個規劃思路,有機分成"沉浸曦""碧野""夕陽涇""春風""夏霖""秋魚""冬雪"7個相對獨立的居住組團,外空間層次清晰,環境優美。326幢寬敞漂亮的現代化庭院式別墅住宅建築采用行列式排列,每幢別墅的居住麵積約為260平方米,有著良好的日照、通風、采光等條件,戶戶建有停車庫。小區內全部工程管線統一設計,地下鋪設,道路高標準硬化,綠化覆蓋率達40%以上。小區設有小學、醫療中心、物業管理中心、休閑廣場、文化活動中心、老年活動中心、農貿市場、茶亭、書報亭等服務設施,居民生活非常便利。2004年10月,江蘇省建設廳專家考評組給予康博苑高度的評價,稱之為在全省已建成的35個村鎮文明住宅小區中戶數最多,範圍最大,設施最齊,結構最佳,環境最優,是全省創建省村鎮文明住宅小區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