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編 國外農村運動的介紹及國內典型案例(三)(1 / 3)

30年的時空變幻說不上漫長,30年的篳路藍縷卻足以改變一個村莊的命運。"五十年代住草房,七十年代住瓦房,八十年代住樓房,九十年代住洋房。"是什麼讓山涇村發生這恍若滄海桑田的變化?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不斷開拓、勇於拚搏、樂於奉獻的帶路人---高德康。正是這位土生土長的企業家,30年前靠著8台家用縫紉機起家,愣是把一個村辦縫紉組發展成亞洲最大的羽絨服生產基地,締造出一個響當當的品牌---波司登。7年前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提出的小城鎮發展戰略,帶領鄉親們走上共同致富之路,累計投資上億元建成國內一流的現代化新農村---康博村。今天,康博村人興奮地告訴記者:"我們的日子比城裏

人還舒坦!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我們真的要感謝高總和他領導的村黨支部,是他們帶著我們幹出來的!"

一個企業締造了一個村

高德康,男,1952年生,中共黨員,高級經濟師。現任常熟市康博村黨支部書記、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黨委書記。作為全國勞動模範和十屆全國人大代表,高德康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作為一位知名的企業家和農村基層幹部,高德康以富民強村、共建和諧為己任,以自強不息、敢於爭先的創業激情,帶領鄉親們用心血和汗水澆鑄了今日康博村美好的生活。

"成功的花/人們羨慕它現時的驚豔/而當初它的根/浸透著奮鬥的血雨"。因家境貧寒,1952年出生的高德康早早嚐遍了人間冷暖、社會苦辣,也磨礪出頑強拚搏、奮發有為的品性。上世紀70年代,高德康初中畢業以後跟隨父親學習裁縫,心靈手巧的他很快成為遠近聞名的巧裁縫。1976年,他出任時有8台家用縫紉機、11位農民的山涇村(二大隊)縫紉組組長,常年蹬著自行車風裏來、雨裏去,往返於常熟和上海之間跑服裝加工、銷售業務。80年代,高德康領導的服裝廠開始為上海"聖誕老人""秀士登"做服裝加工,逐漸成長為當地小有名氣的服裝企業。

改革開放政策為波司登的飛速發展創造了機遇。多年目睹國內服裝行業競爭之慘烈、體味無自主品牌的無奈與苦澀,1992年底高德康毅然注冊"波司登"商標,邁出以自主品牌參與市場競爭的第一步。在他的帶領下,經過一係列成功的企業改製、規模擴張、品牌策劃、設計創新和品質提升,"敢為天下先"的波司登迅速確立在羽絨工業的絕對優勢地位,上個世紀末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羽絨製品生產基地,波司登羽絨服風靡國內外市場久盛不衰,享有"世界品牌,民族驕傲"的盛譽。

此時的高德康早已是富甲一方、赫赫有名,但他仍保持著普通農民勤儉樸實的作風,保持著共產黨員艱苦樸素、廉潔自律的風範。他滿懷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和對家鄉人民的深厚感情,立誌要帶領村裏人強村富民、共同富裕。現任康博村村委會主任、村長的李炳元回憶那段歲月時感慨地說:"當時高總的父母都年近80了,還住在村裏陳舊的宅院裏。其實隻要他願意,高總完全有能力為兩位老人單獨造一所別墅樓,讓父母安享晚年。但是高總沒有,他心裏裝的是全村的父老鄉親。他要為全村人建現代化的別墅村,讓大家一同過上好日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賢的理想就這樣在山涇村落地開花。時逢村委會換屆選舉,高德康高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籌建康博苑、造福一方人的夙願有了施展宏圖的天地。1999年9月16日,對於祖祖輩輩居住在山涇村的農民來說,是一個值得載入史冊的日子:這一天,沿用了數百年的村名更名為康博村,一個占地23.4公頃、規劃建設423套別墅的現代化新村正式奠基。它是富裕起來的康博村人獻給國慶50周年的一份厚禮,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由企業投資建設的新型農村,具有劃時代的曆史意義。

"康博",即"健康淵博發展"之意,這是高德康和村裏人共同的意願。在省規劃部門專家的指導下,康博村按照"適度超前,功能明確,環境整潔,生態優美,富有特色"的原則,對全村土地、道路、住宅、綠化、休閑、市場、社區各個功能區進行科學布局。除配套基礎建設外,每戶別墅建築麵積260平方米左右,工程造價27萬元左右,而實際上每戶村民隻要出資11-14萬元就可入住。這意味著每一幢房子波司登公司都要貼進10多萬元,規劃建設400多幢將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公司很多員工幹部不理解、不支持,高德康的父母妻兒也一度都想不通。但高德康不為所動,他真誠地表示:"波司登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靠黨的好政策,更離不開鄉親們的關心和支持。我們願竭盡所能讓鄉親們共同富裕,過上幸福的生活!"

一二期工程竣工了,數百年來散落居住在田野各處的村民們歡天喜地喬遷新居。談及當年剛搬進來時的情形,村民高林泉依然情不自禁:"當時心情真叫激動啊,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原來的老房和新房子真是遠遠不能比!老房子是80年代造的,裏麵黑咕隆咚的。一下子搬進小別墅,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說實現就實現了!"

以工興農的"新蘇南農村典範"

2004年10月29日,金秋十月秋高氣爽的季節,"歐元之父"、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世界品牌實驗室主席羅伯特·蒙代爾(RobertA.Mundell)教授來到康博苑參觀訪問,詳細了解居民生活和產業發展情況。漫步在亦城亦鄉、風景如畫的康博苑,蒙代爾教授以西方人特有的張揚對村民的生活讚不絕口。

近年來,波司登和康博村神奇般的發展吸引著國內外經濟學人強烈的興趣。建設農民集中居住區啟動資金從何而來,農民離開土地後生活靠什麼支撐,成為專家們普遍關心的問題。高德康表示,波司登起源於農村,根基在農村,反哺"三農"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但隻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力推進康博村經濟品牌化經營、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生產、外向化拓展、科技化開發,才能促進康博村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和快速發展,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

實施名牌戰略,打造企業品牌,為以工促農、以工興農,以工富農創建新平台。

2003年3月8日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團討論會上,來自工業一線和農村基層的高德康代表作了《名牌是企業發展的特殊生產力》彙報發言,受到胡錦濤總書記親切接見。在高德康看來,名牌是企業發展的特殊生產力,要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共同富裕,就必須鼓勵企業創立名牌、發展名牌,以名牌推動經濟發展,以名牌創造社會效益,以名牌帶動農村富裕。作為中國羽絨工業龍頭企業和紡織服裝行業惟一入選16家"向世界名牌進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企業,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擁有1個中國馳名商標(波司登)、3個中國名牌產品(波司登、雪中飛、康博羽絨服),10年累計銷售羽絨服超過1億件,牢牢占據中國防寒服市場近50%的份額,創造了中國服裝發展史上的奇跡。在波司登的龍頭示範及輻射帶動下,康博村逐漸發展起江蘇雪中飛製衣有限公司、常熟正廣和飲用水有限公司、常熟市深業針織有限公司和常熟市常禾生物有機肥料有限公司等10多家工業企業。

強大的工業為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大量資金,也成為培訓文化技術知識、吸納農民就業的重要載體,昔日"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變成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波司登每年8000多萬米布料、2000噸羽絨的巨量需求,使得省內外200多個原輔料單位及280多個外發加工單位得到較好的發展,直接解決1萬人、間接解決數萬人的就業。蓬勃發展的中小私營企業也為農民增收致富、農村可持續發展開辟了新途徑。康博村各企業積極培訓錄用本村、本鎮青年,並按照《勞動法》為員工辦理了各項保險,目前共有員工12000餘人。李炳元村長介紹說:"現在村裏適齡勞動力占總人口的98%,幾乎每戶人家都有波司登的員工。年富力強的可以做搬運,職業技校出來的可以做縫紉,年紀大點的可以訂紐扣、做輔料、搞副業,這樣通過工業全方位地把村民帶動起來。老人都拿養老金,年輕人就業有保障,企業得益了,農民也富裕了。"康博村工業經濟穩定增長,經濟總量不斷提高,社會效益日趨明顯,多次被評為市工業先進村、明星村。

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規模經營,為破解"三農"難題、實現農民致富培育增長點。

農村現代化建設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康博村大力推動以農用地流轉為重點的農村土地使用製度改革。按照規劃,四散居住的村民搬入康博苑後,舊住房將逐步拆除實行土地複耕,連片成為大規模的農田。村民原則上不再承包耕地(包括責任田、自留田、口糧田),口糧按戶口在本村,每人按每畝並以當年的成本價結算。村裏積極引導農戶進行承包土地使用權流轉,全村2700畝耕地中一半以上實行規模經營,由25戶種養大戶承包,主要種植水稻、小麥、油菜等作物。村民高林泉說:"我家裏一共是7個人,有9畝多的地,租出去讓人家種就夠買口糧了,自己光上班就可以了。"

為改善生態環境,村裏積極推廣高效節能新型能源,建成汙水處理廠1座,生活電站3座,800立方米秸稈氣化站1座,全村100%的家庭使用了液化氣,90%以上的家庭裝上了太陽能熱水器。為提高村民收入,解決尷尬年齡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康博村積極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先後開發600多畝農田用於生態種養殖。其中60畝用於飼養畜禽,然後集中畜禽糞便用作其餘540畝蘆筍的肥料,既解決了畜禽糞便汙染環境的問題,又成功實現綠色無公害蔬菜種植。2005年,康博村又把菜地和稻田變成了波司登公司的副食品基地,既為企業上萬名職工提供了高品質的蔬菜糧食,也解決了村民賣菜難的問題。

康博村營造出一個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先後被評為江蘇省生態村、市村民自治模範村和市綠化優良工程。許多慕名參觀的人都說,康博村人享受的正是他們夢寐以求的綠色生活。

提高鄉村文明程度,推動民主管理進程,為促進城鄉一體、構建和諧社會樹立新榜樣。

在共同致富的過程中,一個團結一心、管理民主、堅強有為的村委會的重要性越來越被村民們認識。以高德康、李炳元、戈水林等組成的康博村村委會領導集體不辜負村民期望,充分發揮黨員模範帶頭作用,真心為百姓辦實事、辦好事,得到全村人的高度信任和熱切支持。結合先進性教育活動,康博村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五句話要求,積極倡導農村精神文明,強化農村民主管理和各項先進創建工作。

良好的經濟發展態勢為康博村精神文明建設、社會公益事業及村容村貌的改善提供了可靠的物質保證。康博苑大力倡導良好的社會風尚,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五好家庭評比、文明戶創建以及群防群治、文體娛樂活動。村民們嚴格遵守康博苑物業管理條例,村容村貌井然有序,鄰裏互幫,尊老愛幼,多年無一例盜竊、打架現象。形成學習上進的良好風氣,培養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闖市場的高素質新型年輕農民,為參與經濟建設起到了良好的人力保障。同時全麵推進養老保險和合作醫療等社會保障體係建設,村民人人享受合作醫療、養老保險和勞動安全保險。

康博村兩個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多次得到省市黨委、政府的表彰獎勵,先後榮獲江蘇省文明村、交通安全文明村、市勤政廉政先進集體、先進基層黨組織、村民自治模範村、計劃生育示範村、敬老先進村、民主法治示範村等稱號,初步實現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村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揭纜開船撐一篙,艄公便把櫓篙搖……"春風蕩漾的白茆山歌裏,蘇南農村經濟發展百舸爭流、千帆競發,康博村人美好的生活也正芝麻開花節節高。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康博村人正積極推進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努力把康博苑建成為集農業、工業、商貿、衛生、教育、娛樂、居住為一體,村莊集鎮化、經營集約化、口糧商品化、農業機械化、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焦宇航《農民日報》2006.1.24第四版)

從昆山村變遷看雙流新農村

昆山村的變遷

四川成都市雙流縣金橋鎮昆山村是一個十分偏遠的村落,村民們大多外出打工,留下"老弱病殘"守候著幾畝薄田艱難度日,村支兩委常常為每年收不夠農稅、提留而焦心。

四年前,縣委、縣政府提出並實施了"三個集中",昆山村從"農用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入手,引進業主租用土地種植大棚蔬菜,一時間,昆山村沉睡的土地被接踵而至的業主激活。種都種業公司來了,帶來了新品種、新技術;虹禾公司來了,種植的黑大豆出口韓國,以高於本地數十倍價格大受韓國人追捧,"豆腐賣出了肉價錢";浙江溫嶺西瓜種植大戶來了,入口化渣、香甜四溢的西瓜賣進了超市……

土地被租用的農民經過培訓成了農業工人,除了租金一分不少,每月還能按時領取工資---農民在奔寬裕型小康的路上大步邁進。

在昆山村,以業主為主體從事蔬菜種植已蔚然成風,成都市萬畝城市基礎菜地初具雛形。筆直的蔬菜大道、暢通的U型渠以及一塊塊齊整的菜地,昭示著一個產業的蓬勃生機。

昆山村在變,更大的變化緊隨其後。2005年,以城市基礎菜地為依托,雙流縣啟動了昆山村綜合示範區建設。作為雙流縣壩區鎮社會主義新農村試點村,昆山村開始了大規模的"換檔升級"建設---四川農業大學雙流專家大院在昆山村建起了分院;示範區內道路四通八達;示範區灌溉、排水兩無憂;200戶的兩個中心點和一個聚居點"五改五建"目前已近一半。

如今的昆山新村,水、電、路、通訊、綠化、沼氣池、給排水以及放心藥店、放心商店、圖書室、電信、郵政等配套設施逐步完善,農業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步伐進一步加快,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正在發生大轉變,綜合示範區建設得到全麵推進。

昆山村是雙流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縮影。

"三步走"與"三個機製"五至八年把全縣建成新農村

雙流縣是一個有著近70萬農民的大縣。破解"三農"問題一直是雙流縣每一屆縣委、縣政府的心頭之痛,而尋覓破解之道也就一直沒有停歇過。

2002年,借"2002中國成都城市競爭力論壇"在雙流舉辦,聰明的雙流人將城市化高度濃縮為"減少農民"。次年,4個字替代了這種說法,那便是"三個集中",從理論與實踐層麵上把破解"三農"問題上升到了相當的高度。

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大力實施"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戰略方針,雙流及時跟進,在創造性地提出並實踐了"三個集中"的基礎上,又敏感地加上了"統籌"一詞。而"統籌"的一個明顯例證即是在西部率先啟動了以"十村示範、百村整治"為內容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為推動新農村建設穩步前進收到實效,雙流縣製定了"三步走"的五年規劃。第一步:1年內完成10個村的整治任務;第二步:3年內完成100個村的整治任務;第三步:用5-8年把全縣廣大農村建成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並建成10個"村美、民富、班子硬"的示範村和10個特色村。

建設需要錢,錢從何來?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雙流人一邊實踐一邊總結,逐步探索出多元化的投入機製。

建立群眾參與機製。試點之初,雙流就確立了"政府引導,農戶為主,社會參與"的建設原則,在廣泛征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製定了村民投工投勞和籌資辦法。新村公共設施建設由鎮村組織、社為業主、農戶投勞、政府實物支持;農民住房整治以農民為主體,整治資金以農戶自籌為主,縣鎮補助為輔,較好地解決了建設主體和投資主體的問題。

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長效機製。雙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總體要求,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認真實施了農村"三大工程",多方籌集建設資金。2006年,縣財政新增1000萬元資金專門用於新農村建設,並在今後5年內每年按1000萬元遞增。

建立村莊整治與土地整理相結合的機製。根據農村住房零星分散、占地較廣的特點,製定了村莊整治激勵政策,鼓勵農民通過村莊整治,退宅還耕,把節約的農村建設用地用於新農村建設或由國家征收,既節約了耕地,又促進了新農村建設。

規劃先行試點引路新農村建設有序推進

在雙流,金橋鎮地處偏遠,而昆山村更是被人遺忘的一個村落。3年前,"三個集中"的東風吹到了昆山村。該村從"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切入,通過土地流轉和土地整理,引進業主租地搞蔬菜種植。如今,作為"十村示範"工程之一的昆山村已引進業主30餘戶,集中成片建設城市基礎菜地6000餘畝,實現人均年增收600元以上。

規劃先行,試點引路。雙流根據山、丘、壩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各地不同的產業狀況,在盡量保留傳統民居文化的基礎上,按照"人與自然和諧,貫穿生態理念、體現文化內涵、反映區域特色"的原則,完成了10個示範村和1個試點村的規劃。先期啟動了永安鎮白果村、金橋鎮昆山村、三星鎮南新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在此基礎上,雙流采取了有力的試點措施,推動試點紮實推進,效果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