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編 國外農村運動的介紹及國內典型案例(三)(3 / 3)

魏牛庚的成長進步與湖坊村的發展提高是緊密相聯的,他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代表了湖坊精神。這正如魏牛庚2005年光榮地當選全國勞模後,青山湖區區委書記吳誌明所指出的:魏牛庚同誌為湖坊村、湖坊鎮乃至全區的發展都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在為湖坊村、湖坊鎮以及青山湖區的發展努力工作的同時,更在全區培育和推動了一種難能可貴的精神,那就是"與時俱進、奮發有為、加快發展、服務群眾"的精神。魏牛庚同誌身上有著一股子勁,而青山湖區在加快發展中最需要的就是這股勁。勞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牛庚同誌更是青山湖區的寶貴財富。

魏牛庚率湖坊人創業、創新建設和諧小康村的曆程,是一篇保持共產員先進性的生動教材。在2005年江西省中小企業(鄉鎮企業)局開展的先進性教育活動中,魏牛庚應邀作專題報告,他結合自己的工作生活經曆和湖坊村的發展變化,生動地闡述了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發展村集體經濟的經驗體會,引起了聽眾的強烈共鳴。省局謝碧聯局長在報告會結束時指出,中小企業(鄉鎮企業)係統幹部職工要以牛庚同誌為榜樣,將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落實到促進中小企業(鄉鎮企業)上來,為江西經濟崛起爭做更大貢獻。

為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目前湖坊村黨委已製定了《實施六大舉措,實現"六最"目標,構建文明、小康、和諧村》的戰略目標:一是做強做大湖坊工貿城的基礎上,在南昌市昌東工業區購地500畝再建一個工業園,實現全省村級工業化程度最高;二是增強城市服務功能,打造上海路特色商貿、休閑、景觀一條街,實現全省村級第三產業最旺;三是優化投資發展環境,大力推進招商引資,實現全省村級財稅貢獻最大;四是充分借助區位優勢,大力推進全民創業,實現全省村級村民收入最多;五是強化寶塔式管理體係,全麵實施社會和諧綜合治理,實現全省村級社會局麵最穩;六是發揮黨員幹部先進示範作用,全麵提升班子的整體素質,實現全省村級班子戰鬥力最強。

湖坊人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實現著心中的理想,使湖坊村成為江西建設農村小康事業的一麵先鋒旗幟。當前,江西全省上下正努力建設"創新創業、綠色生態、和諧平安"新江西,魏牛庚說湖坊村"十一五"期間的發展依然任重而道遠,湖坊人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努力再努力,加油加油再加油,力爭2008年到2010年爭創稅收超億元,成為全省第一個稅收超億元的小康村,在江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藍圖上,續寫湖坊人濃墨重彩的新篇章!

(潘永強徐小榮《農民日報》2006年2月18日第四版)

長江之濱的現代化新農村--新華村

全國農村現代化建設試點村、全國創建精神文明工作先進村、全國農業旅遊示範村、全國綠化造林千佳村……當如此眾多的"國家級"榮譽同時集中在長江之濱的一個村莊---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春江鎮新華村身上時,您難免會生出一些疑問。而當您走進新華村,則會深切地感受到這個新農村的現代化氣息撲麵而來:工業區內,寬敞整潔的廠房,轟鳴的機器,忙碌的工人,顯示了工業經濟強大的發展勢頭;商業區內,服務種類齊全,村民們基本上不用出村就能滿足基本生活所需;居住區內,一排排、一幢幢外形美觀、結構合理的公寓樓、小別墅讓人誤以為身處城市;文化設施區內,獨樹一幟的農民廣場、藏書上萬冊的圖書室、門類齊全的健身設施,讓人留連忘返……答案似乎已經不言而喻,甚至會讓您生出由衷的感歎:一個"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鄉村城市化、服務社會化、農民知識化"的現代化新農村正在長江之濱拔地而起!

被譽為我國製冷行業配套產品生產基地的新華村,總麵積10.1平方公裏,擁有村民8618人,擁有一個國家級的鄉鎮企業集團---常恒集團(集團下屬11家生產企業,10家外商合資、合作企業和9家三產企業),擁有2家外商獨資企業。2004年,新華村完成工農業總產值10.83億元,利稅8935萬元,全村人均收入8239元。2005年1月至10月,新華村完成工農業總產值10.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2%。

一個集團帶活一個鄉村

地處常州市北郊的新華村,其曆史不是很久,大約在北宋時長江水文改變,到這一帶東流受阻,且江寬水緩,江水攜帶的泥沙在江左淤沙成墩,積墩成灘,民國初年開始圍墾成圩,漁耕散居,漸成村落。新中國成立後,當時的人們滿懷時代豪情,以革命政治的熱情和理想為其命名為新華。從此,新華村,這個依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而出現的小江村,與新中國同齡共同成長的、以革命政治理想命名的小江村,以其不同尋常的隱喻和活力開始出現在新中國的社會舞台上。盡管如此,由於當時的新華村交通閉塞,經濟薄弱,人民生活非常貧困。

直至改革開放初期,新華村依舊是一個蘆葦遍野、泥牆瓦磚的窮鄉村,"以糧為綱,農業第一"的思想和做法在新華村維持了相當長的時間。為了擺脫貧困的窘境,從1975年開始,新華村人

大膽創新,艱苦奮鬥,走上了發展現代工業生產的道路。1994年,江蘇常恒集團在該村的建立,標誌著新華村村辦企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期。國內製冷行業配套的"巨人"---常恒集團作為新華村經濟的重要支柱,對推動整個村級經濟起著關鍵性、決定性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新華村立足本村實際,帶領全體村民,走上了"以常恒集團為龍頭,帶動集體經濟全麵發展、村民共同富裕"的致富之路。相繼創辦企業22家,由常恒控股的中外合資企業9家。

常恒集團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企業,在實踐中新華村人認識到,一個地區的發展僅靠本土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主動溶入到世界這個大舞台,使集團企業的技術、文化和管理充分與世界先進的水平對接,讓企業在走出去、引進來的過程中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這幾年,新華村的招商引資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績,許多國際知名企業來新華村安營紮寨,如英國的英維思、美國艾歐史密斯、美國德州儀器等。外資的進入,不但使新華村的外向型經濟又上了一個台階,促進了村級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幫助他們了解信息,拓展視野,學習先進的生產管理經驗,促進企業提高內部管理水平。

常恒集團的產品絕大多數與家電製冷行業配套,常恒與中國前十強家電行業的企業有著密切的配套協作關係,近幾年,常恒產品不但暢銷全國,還打入了國際市場。其中,常恒四通閥、常恒電機、常恒熱保護器,占領了國內的大部分市場並大量出口到國外,令外國同行刮目相看。該三項產品先後被國際知名品牌企業美國蘭柯、美國艾歐史密斯、美國德州儀器收購。目前,"常恒"商標已連續多年被評為常州市知名商標,2003年被評為江蘇省著名商標。新華村人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把"常恒"商標打造成全國馳名商標。

此外,常恒集團連續十多年被評為常州市"重合同守信用企業",並於1999年被評為"江蘇省重合同守信用企業",於2003年被評為"國家級重合同守信用企業"。同時,新華村把企業的改革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對整個集團進行了改製,建立了現代企業製度,明晰產權,理順關係。現在,常恒集團旗下的各改製企業發展勢頭強勁,已湧現出5家產值超億元的企業。工業經濟發展了,村級經濟壯大了,農民的生活、入學、就業、保障有了依托,新華村人對發展經濟更增添了信心和動力。

"一田製"提高農業效益

土地是農民寶貴的資源,但如果年年隻在土地上種植一季水稻和一季麥子,那麼獲得的經濟效益微乎其微,充其量隻是解決了溫飽問題,而談不上發家致富。自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新華村就開始實行"一田製",將集體土地收歸集體耕種使用,由11個種田大戶承包。從實行多年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再到將集體土地收歸集體耕種使用,新華村的"一田製"似乎有些反其道而行,然而正是新華村如此"反彈琵琶"的做法,卻迎合了現代化農業高效益、成規模、結構優化的要求。

新華村兩委班子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優化農業結構、向土地要效益"的口號。自2000年起,新華村應對市場需求,在保證全村口糧供應的基礎上,花大力氣進行農業產業調整,改變種植模式,及時組建花木科技公司、水產養殖公司,拿出一部分土地進行高效益的花卉苗木種植和水產養殖,將農民從農田裏解放出來,幫助農民找到致富之路。經過幾年來的努力,花卉苗木的種植和水產的養殖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開始創造經濟效益,促進了農民增收。在新華村、德勝村、濱江村、江心洲村四村合並後,村委會充分考慮並尊重原江心洲村村民的選擇,在農田使用上實行"一村兩製",原江心洲範圍內繼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引導他們利用獨特的地理環境,發揮優勢,開發資源,形成效益。

實行"一田製"以後,不再耕種集體土地的新華村村民們每年都會從村委會領取村民生活補貼費。前幾年,基本是按每人600元/年的標準發放。去年,村委會將標準提高,每人最少600元/年,最多可達1000元/年。目前,新華村全村8618人中有6400多人享受該項待遇,村委會堅持每年按時發放,絕不拖欠。僅此一項,村委會每年開支就達400多萬元。

"一田製"把新華村內的大部分勞動力從農業中解放了出來,洗腳上田的新華村村民們轉身又投入到了本村工業建設的隊伍中去,變農民為工人。農民就業的瓶頸在於文化素質低,就業技能弱,與用人單位的需求有一定差距,新華村村委會意識到培訓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村裏建立了培訓機製,聘請高校教師來村開辦進修班,鼓勵青年骨幹參加學曆培訓。每年還組織2-3批技術人員赴國外考察,定期邀請有關專家來村講學,為企業員工和農民作職業培訓和專題輔導,形成培訓與就業互動的機製。如今,這些企業的中高層管理者、技術工人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村民們在本村企業就業的已達6000多人,工資收入成了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常恒集團員工的年平均工資達12000元。

同時,借助來自美國、日本、意大利、法國、德國和香港地區的外企紛紛到新華村創業發展的機會,新華村通過政策調控,引導這些外資企業擴大本土用工,給包括新華村在內的周邊地區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提供了就業平台。外來資本的投入、企業規模的壯大,使農民就業能夠就近不就遠、離土不離鄉,減少了就業成本,增加了務工收入,也增強了新華村民的自豪感。

新華村內良好的生活環境

富裕起來的新華村集中財力進行了農村現代化建設,根據規劃,近年來村裏每年投入2000餘萬元改善村容村貌,逐年推進,積小勝為大勝,使村民居住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村基本上消滅了土路、石子路,鋪上了水泥路、瀝青路。工業區、商業區、居住區、文化設施區基本形成,且各具特色。寬敞潔淨的工業廠房、美觀實用的公寓樓群、一應俱全的服務設施、獨樹一幟的農民廣場、門類齊全的健身場所、藏書上萬的圖書場館,村民基本上不用離村就能滿足基本生活所需。城鄉差距越來越小,"務工不離鄉,購物不進城,讀書不出村"已成為今天新華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村兩委意識到,新華的後代是新華的未來,為此,村裏投資1600萬元建造了現代化的實驗小學和幼兒園,在硬件上,校內建有實驗樓、多功能報告廳、籃球館和塑膠標準跑道,建成了計算機網絡係統、數字監控係統、校園閉路電視係統、智能廣播係統、內線電話係統,上了寬帶網,每個教室和實驗室都配備了電視、空調、投影儀和實物展示台,教學設備和教學環境達到了現代化水準。在軟件上,學校培養、引進名優教師,不但留住了本想外出求學的學生,還吸引了周邊的生源。

為進一步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新華村投資1800餘萬元為村民興建新華農民廣場、常恒娛樂休閑中心、常恒浴室、圖書室、榮譽陳列室等,已全部投入使用。村委會組織村民廣泛開展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眾性文體活動,村民們的業餘生活變得更加豐富:農民廣場內中老年人扭秧歌、釣魚、散步、下棋、看報,各有所樂;常恒休閑娛樂中心則為村民提供了圖書室、台球室、乒乓球室、健身房等。村內尊老愛幼,蔚然成風,村民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消費意識已有明顯改變,逐漸向城市市民轉變,為進一步推進現代化建設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在新華村,有著一套完善的保障體係。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社會保險還未在鄉鎮推行時,新華村就主動為本村在常恒集團工作的村民辦理了商業養老保險。這幾年,村裏又為在企業工作的本村村民辦理了社會保險,相當一部分村民退休後的生活得到了雙重保障。對於不符合辦理養老保險條件、但在本村企業工作時間較長的退休村民,村委會每年撥款及時發放退休工資,以確保該部分村民老有所養。2004年又在全村範圍內建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為村民提供了生活保障,減輕了村民的醫療費用負擔。村委會還積極向村民宣傳各類保險知識,動員有條件的村民辦理各類商業性的財產險、人身險、醫療險等。如今,新華村的村民都辦理了適合自己需求的保險,為自己和家庭的將來未雨綢繆。

由於家庭狀況的不同,新華村還有一部分村民家庭比較困難。為此,村裏設立了慈善基金會,慈善基金主要由村內各企業、員工籌集、募捐而來,專門用於本村經濟比較困難的家庭。2004年,該項基金資助困難家庭的開支達19.8萬元。各企業還對困難職工進行資助,盡可能地幫助他們脫離困境。

旅遊業---新華村新的經濟增長點

新華村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德勝河、101、338省道傍境而過;距常州火車站(京滬鐵路)25公裏,距常州機場20公裏,緊靠滬寧高速公路,距上海2小時,距南京1小時,周圍還有南京至杭州、常州至南京、常州至江陰等多條高速公路或國道通達省內外各地。精明的新華人在致富的道路上,依托工業經濟的發展、社會進步的大環境,在成功創建全國文明村和江蘇省衛生村、江蘇省百佳生態村的基礎上,又加快了對旅遊經濟的開發,使旅遊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全村旅遊環境得到了顯著的改善,旅遊效益在得到顯著提高的同時,又反過來進一步推進了農村現代化建設進程。

科學規劃是創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村的前提條件和基礎保證。自1998年以來,新華村委托上海同濟大學設計院對本村先後進行五次規劃,規劃以農村現代化建設為基礎,以創建農村旅遊示範村為目標,形成人、經濟、環境、自然協調發展。規劃建設了江邊果林帶、早園竹、花木園藝場和自來水廠,實行垃圾袋裝化。為統一規劃,使綜合環境得到徹底加強,新華村鋪設地下管道,將電話線、電纜線埋設在地下管道內,目前總長已達6000餘米;同時,在村內埋設了18000米的下水管道,做到戶戶有衛生設施。為了改善全村的綠化環境,擴大綠化覆蓋率,全村不斷新增公共綠地,現有公共綠地麵積已達1895畝,綠化覆蓋率達48%。

新華村按照布局合理、規劃起點高的要求建造了工業園區,工業園區的興建,不但促進了新華村經濟的增長,而且為新華村增添了一道具備現代化工業氣息的園區景點。村裏還十分重視環境保護和綜合環境的治理,堅決杜絕有汙染的產品和項目進村上馬。新華村以工業基礎為依托,開發建設農民廣場、河豚養殖基地、花卉苗木基地、休閑垂釣中心、別墅區、花苑小區、實驗小學、幼兒園、常恒大酒店和客房部等。整體規劃充分體現科學、合理、經濟、生態平衡、綠化達標、精神文明等特點,充分反映了自然景觀和工業景觀的優勢與特色。高起點的規劃建設為創建旅遊示範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新華村還加大投入,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村內路網四通八達,有常州直達新華村的40路公交專線汽車,有專業旅遊觀光車2輛,有客運出租車50輛,較好地滿足了旅遊者的需要,解決了遊客的"行、遊"。根據"新華一日遊"旅遊線路編排的實際,村裏設置了遊客接待中心1個,購置了觸摸屏,編製了供遊客全麵瀏覽的

DVD光盤,在景區景點設置中英文道路指示牌和交通指示牌,使旅遊設

施得到完善。在推動農業旅遊示範村建設的同時,新華村突出抓景區景點建設。村裏先後投資500餘萬元,按景點建設要求建成了河豚養殖基地;投資1000餘萬元建成了著重反映現代化新農村麵貌和農民健身、休閑、觀光的場所---新華村農民廣場,解決了遊客的"娛";村裏還投資千萬餘元興建了常恒大酒店、旅遊紀念品銷售部,解決了遊客的"食、住、購"。

目前,新華村的旅遊業已步入了健康發展的軌道,並於2005年10月26日順利通過國家旅遊總局驗收組的驗收,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農業旅遊示範村。2004年下半年,新華村累計接待遊客達18.5萬人次,2005年全年接待遊客40萬人次,新華村已逐漸成為常州旅遊的一個重要部分。這個現代化的新農村也正逐步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個新的旅遊亮點。

(喬仲林李亞新《農民日報》2006年1月25日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