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洪雅縣婦幼保健院黨支部書記、院長趙曉琴在地震發生後果斷決定把14名孕婦轉移到縣實驗中學操場上的臨時醫院,醫務人員一直陪護在她們身邊。當嬰兒順利出生時,家屬激動地說:“地震發生時,沒有一個人丟下產婦,感謝黨培養了這麼多優秀醫生。”
北川縣三歲兒童郎錚,在被救出時,左手肯折,艱難地躺在簡易木板上,卻忍痛舉起小小右手,向救他的解放軍叔叔敬禮,這一幕感動了中國,也感動了世界。地震災區的孩子們剛脫離險境,就與大人們一起參與救人、修路、搬運物資。看到解放軍叔叔、白衣戰士連日奮戰,他們拆開紙板箱寫上標語,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在震中映秀鎮,那些失去了一切財產的人們不斷地往路透社記者手中塞吃的、喝的。一個為失去了女兒而傷心的老人還不忘吩咐自己的丈夫給記者做一碗麵條,在24小時靠餅幹和花生充饑的情況下,這碗麵條讓外國記者充滿感激。
第五個方麵:心手援建,同舟共濟。
比如:“援建一心一意,工作一絲不苟,作風一塵不染”(摘自無錫市委工作會議報告)(見P146圖75)(綿竹市)。
災區的重建工作,僅靠災區人民自己是無法完成的。但如果完全依靠中央投入,恐怕也會因財力的原因影響建設的進度。因此,為了能夠更加高效地推進災後重建工作,充分依靠全國各地的支持,發動全國人民伸出援助之手。
2008年5月27日,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就下一階段抗震救災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其中一項措施就是,建立完善對口支援機製,實行一省幫一重災縣,幾省幫一重災市(州),舉全國之力,加快恢複重建。奪取抗震救災的全麵勝利,迫切需要我們全力以赴對口支援災區。在有關部門的統一安排下,全國21個省區市分別全力對口支援災區,為四川等受災省份緊急籌措、運送帳篷等急需物資,援建過渡安置房,為受災群眾提供臨時住所,幫助解決災區群眾的基本生活。各省區市的全力支援,溫暖著災區人民的心,為災區人民撐起了遮風擋雨之家。
對口支援災區,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的光榮使命,是幫助災區渡過難關的有力舉措,也是抗震救災工作的一種科學安排,有利於抗震救災物資和款項的均衡合理配置,有利於災後重建完成雙方的經濟合作和全方位交流。對口支援,體現了血濃於水的同胞情誼,體現了團結協作的精神,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和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舉全國之力”是唐山的一個寶貴經驗,也是中國“社會主義協作精神”的獨特優勢。
受災群眾安置和災後恢複重建工作十分繁重,對口支援任務也十分艱巨。對口支援要著眼當前的救災,更要著眼災區的長遠發展。要按照科學發展觀,從災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出發,通過資金、人員、技術、設備、項目等各種手段和途徑進行綜合援建,讓受災地區獲得新生,恢複生機,恢複自我發展的基礎和增強自我發展的力量。我們深信,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各支援省區市的大力支援,有全國人民的傾情奉獻,有災區廣大幹部群眾頑強不屈的精神,四川災區人民一定能戰勝一切困難,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對口支援省區市對照表
受災縣市,支援省份,受災縣市,支援省份。
都江堰市,上海,崇州市,河北。
江油市,河南,小金縣,江西。
彭州市,湖南,綿竹市,江蘇。
汶川縣,廣東,黑水縣,廣西。
溫江區,黑龍江,什邡市,北京。
理縣,福建,青川縣,浙江。
郫縣,山西,安縣,遼寧。
茂縣,天津,漢源縣,湖北。
大邑縣,內蒙古,北川縣,山東。
鬆潘縣,安徽,寶興縣,海南。
平武縣,吉林。
對口支援的主要任務:
1.提供受災群眾的臨時住所,包括帳篷、活動板房、過渡簡易房等,力爭盡快實現轉移群眾每戶有一處臨時居所。
2.解決災區群眾的基本生活,包括提供災區急需的棉被、衣物、食品、飲用水以及灶具、床等生活物品。
3.協助災區恢複重建,包括災區民房重建、基礎設施修複等。
4.協助災區恢複和發展經濟,提供經濟合作、技術指導等。
對口支援的工作要求:
1.提高認識,高度重視;
2.加強溝通,密切協作;
3.找準需求,明確任務;
4.立足當前,注重長遠。
第六個方麵:災後重建、描繪未來。
比如:“三年恢複,五年提升,爭當科學重建、科學發展的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