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1 / 3)

在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整個過程中,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標語也體現了法治精神,增強了法製意識、呈現出了法治特征。比如:P236圖191。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後,在賑災款物的監督審計方麵,跟進速度之快,也是前所未有,從中國紅十字總會,到四川省抗震救災總指揮方麵,回應公眾提出的一些質疑,就是一種可圈可點的積極姿態。中央有關部門專門召開抗震救災資金物資監管工作彙報會,強調要切實加強抗震救災資金物資監督,確保廉潔救災,確保救災款物真正用於受災地區和受災群眾。並決定采取多方麵措施加強抗震救災資金、物資監管,成立了抗震救災物資監督檢查領導小組,切實加強組織領導。這充分表明黨中央高度重視廉潔救災工作,充分反映了全國人民對於管好用好救災款物的強烈期待。應當看到,負責籌集和管理救災款物的各有關部門,為管好用好救災款物做了很多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為抗震救災鬥爭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應看到,救災款物的籌集、管理、調用,頭緒繁多,涉及麵廣,災後重建的工作會持續很長時間,這給救災款物的管理和使用帶來了很大挑戰。

6.美學特征

一條讓人過目不忘的標語,肯定閃耀著美學光澤,往往具有新穎獨特、簡潔明了、琅琅上口、易誦易記的特點,好的標語總是含意雋永、言有盡而意無窮、氣象萬千、多姿多彩,或講究修辭,或寓教於樂,或對仗工整。誠然,一條美麗標語,除了文字之美外,字體、顏色、大小、位置也有講究,要充分考慮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既不能隨便搞塊紅布、拉根繩子胡亂一掛,也不能大興土木,搞“形象工程”。

四、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標語功能的轉化

就標語口號來講,中國堪稱世界之最。有人說,中國是標語口號的國家,有人評說是“標語治國”。就重視標語口號而言,恐怕可以這樣講。“標語治國”顯然誇大了它的作用,但是標語確實具有營造氛圍和氣勢,起到宣傳鼓動的作用,把黨和政府的思想、方針、政策或者某一組織的觀念、設計公之於眾,引起人們的注意,起到廣而告之的作用。從現實情況看,標語的擬定、書寫和張貼,一般是組織行為,即一定的組織,通常是黨委、政府、學校、醫院、工礦企業等組織和單位。標語的存在是時代的產物。因為它具有高度濃縮、持久地傳達某種信息的功能,因此,在通信、信息、媒體不發達的農業社會中標語被大量運用,特別是在進行某種社會運動時更是如此。隨著時代和形勢的發展,標語的功能也會發生改變。從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標語來看,標語的功能發生了以下三個方麵的轉化:

1.由宣傳功能轉變到勸導功能

標語的第一功能就是宣傳,通常是一個群體(如政府、團體)對公眾的宣傳,目的在於用標語所表達的觀點去影響公眾的態度和行為。

毛澤東說:“我們的政策,不光要使領導者知道,幹部知道,還要使廣大的群眾知道。”宣傳的第一步是告知:讓宣傳對象注意並了解宣傳的內容。在戰爭和群眾運動的環境下,標語口號無疑是最快捷的“宣傳”工具。毛澤東是群眾宣傳的大師,從現存文稿中可以看到,早在紅軍時期他就曾對標語口號的擬定、製作甚至張貼的時間和地點等都作出了詳盡的布置。他提出,宣傳的文字要讓對象“頃刻間能看完”“要精警,使他們一看起一個印象”。宣傳的目的是打動群眾,和打仗一樣,“要打好仗,不光要幹部齊心,還要戰士齊心……群眾齊心了,一切事情就好辦了。”不論在革命時期還是執政時期,標語都成功地執行了“宣傳”功能,形成了輿論威勢,對宣傳政策,統一目標,動員群眾,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宣傳”隻是勸導的起點,“宣傳”不一定導致“入心”,而勸導才是入心的目的。勸導是一個改變人的觀念或行為的細致的心理過程。根據傳播學理論,勸導者主要使用“信譽”、“情感”、“邏輯”這三種手段。“信譽”指勸導者通過傳播信息建立起來的道德、權威形象;“情感”指對受眾感情的調動;“邏輯”指講道理。標語的背後是一個群體,通常是政府組織等權力機構,標語的“信譽”取決於這個組織的信譽,還取決於標語所推行的主張與公眾利益之間的關係。蠻橫的態度雖可能“震懾”說服對象,但效果是不能持久的。標語篇幅有限,文字簡短,無法開展嚴密的邏輯論證,標語作者因而常會在“情感”方麵做文章。用簡捷明快的語言造成情感衝擊力,這也是標語之所長。這一點很像廣告:篇幅短小,卻要用最短的時間獲得受眾對信息的注意,又要使受眾在最長的時間內保持對信息的記憶。博古通今的毛澤東大概從西漢枚乘的名賦《七發》中得到啟示,提出了一個“刺激法”:“說理的首先一個方法,就是重重地給患病者一個刺激,向他們大喝一聲說:‘你有病呀!’使患者為之一驚,出一身汗,然後好好地叫他們治療。”“刺激法”運用得好,就能吸引勸導對象的注意力,勸導工作就打開了局麵,因為幾乎所有“勸導式傳播”都以引起勸導對象的注意為先決條件。為了“刺激”勸導對象,許多標語口號的作者便力圖標新立異,“語不驚人死不休”。然而這一點做過了頭,就會出現差錯,犧牲了“信譽”和“邏輯”。例如“寧可添座墳,也不添一人”“養女不讀書,不如養頭豬”之類標語,顯然想用威脅、嘲諷的語氣引起勸導對象的恐懼和羞恥感,但這樣的標語既讓人感到勸導者的蠻橫粗俗,在邏輯上也講不通。若要取得好的勸導效果,就不可忽視勸導者與對象之間平等、融洽的交流,這才有可能使對方心悅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