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3 / 3)

因為有了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各政府部門的緊急動員、快速反應,身處大災之中,災區人民絕不是孤立無援。執政為民的黨和政府是災區群眾最堅實的依靠。

正如溫家寶總理在13日上午7時再次召開的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會議上強調的,務必要在當天晚上12時以前打通通往震中災區的道路,全麵開展抗震、搶險、救人工作。這樣的命令,看似有點“狠”,然而,隻有這樣“狠”,恰好說明了政府對救災工作沒有絲毫懈怠,以及對震中群眾的殷切關懷。有了這樣“一切為了人民”的總理,有了這樣執政為民的政府,我們有理由對抗震救災最終取得勝利充滿信心。

例四:

2008年5月22日,楊洪權在《廣州日報》上發表新聞時評(摘錄):

危急關頭彰顯政府的應急能力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醫護人員、誌願者從四麵八方奔赴災區。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不顧個人安危,實地考察北川、青川等重災區,不斷就抗震救災工作做出指示。抗震救災總指揮部設立9個小組,具體指揮協調救災工作。新聞媒體特別是中央電視台、新華社第一時間向全世界發布消息,讓世界了解汶川特大地震的災情。中國政府歡迎國際救援,災區采訪向世界媒體開放。所有這些舉措有條不紊,我們表現出以人為本的情懷,令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

國家這種危機處理能力,是黨和政府的領導堅強有力的體現。國家這種危機處理能力,在國家領導人親臨一線的指揮中可以窺斑見豹。國家這種危機處理能力,從國際救援物資和境外人員的快速到達也可感知。國家危機處理能力的成熟,抗震救災的有力、有序、有效,是不斷總結曆史經驗的結晶。中央財經大學的震後社會調查報告顯示,公眾對政府的滿意度高達98.6%。這是公眾對政府處理危機能力的最好詮釋。

例五:

2008年5月13日,吳興人在《東方網》上發表新聞時評(摘錄):

請看今日中國的應急速度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在四川汶川發生7.8級地震(注:後被更正為8.0級,下同)。湖北、寧夏、青海、甘肅、河南、山西、陝西、山東、雲南、湖南、上海、重慶等省市均有震感。沒有預報,沒有征兆,各地民眾紛紛跑出房間,通信暫時被中斷。

14時46分29秒,新華網發布消息:四川汶川發生7.8級強烈地震,北京通州發生3.9級地震。震中以外的民眾頓時對異常情況有了全麵了解。

15時12分25秒,新華網推出專題《地震應急措施》。

15時55分28秒,新華網發出快訊:四川汶川發生地震後,胡錦濤總書記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盡快搶救傷員,保證災區人民生命安全。溫家寶總理正趕赴災區指導救災工作。

新華網15時50分50秒電:14時28分,在四川汶川發生7.8級地震後,總參謀部的應急預案立即啟動,成都軍區已派出人員前往震中了解情況。總參謀部迅速指示成都軍區所屬部隊,協助地方政府查明震情,按照應急預案做好搶險救災準備,隨時準備投入搶險救災。

新華網16時28分:成都空軍的兩架直升機起飛,赴汶川震中災區了解災情,幫助抗震救災。

新華網21時36分:受地震影響,四川北川縣估計死亡人數達3000~5000人,受傷者1萬人……黨中央和國務院在最短的時間內作出搶險救災的重大決策,令人感動。在辦公室裏看到上述消息的日本經濟評論家中村評論道:“中國領導人真的很負責任,餘震還在發生就趕往災區,很了不起。”

迅速及時地報道地震的真實情況,讓廣大人民充分享受知情權,這也是現代社會科學發展、政治開明的體現。中國的應急速度,又是和互聯網的運用和普及分不開。互聯網在第一時間內迅速把信息告訴億萬人民,通過互聯網及時發布黨中央的聲音,使廣大人民得到安慰。

溫家寶總理在趕往災區的專機上說:“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這次特別重大的地震災害,成立了以我為總指揮的抗震救災指揮部,設立救援組、預報監測組等8個工作組。”“同胞們,同誌們,在災害麵前,最重要的是鎮定、信心、勇氣和強有力的指揮。我相信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廣大軍民團結一致,眾誌成城,我們一定能夠戰勝這場特別重大的地震災害。”

例六:

2008年5月17日,唐宋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新聞時評(摘錄):

與時間和生命賽跑

“救災已到最危急的時刻,救人仍是當務之急。”

2008年5月16日飛赴四川震區的胡錦濤總書記,再次強調抗震救災要“千方百計,爭分奪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