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1 / 2)

正在進行的抗震行動創造了中國救災史上的多項紀錄:5月13日,中國武裝部隊突破單日出動飛機最多、飛行架次最多、投送兵力最多的軍事紀錄;5月15日,國家減災中心首次使用無人飛機在北川縣城航拍,獲得清晰的災區照片;目前,來自全國的30架民用直升機擔負投放救援物資、運送傷員的任務,成為中國民航史上征用直升機數量最多、速度最快的救援行動……

這是一場時間與生命的賽跑,這是一場人與天災的抗爭……

麵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大的地震,中國軍民萬眾一心、眾誌成城的精神感天動地。

作為災難救援的第一責任人,政府部門能否快速、冷靜、科學、有序地組織救援,直接關係災區的損失、災民的安危……有序、有力、有效的救援行動,折射出責任政府的速度和效率。

災難救援能力,考驗著執政黨的執政理念、執政能力,以及政府部門危機管理的觀念和水平。在汶川大地震中,人們看到了救災觀念、救災機製的進步。地震發生後,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有關部門通過媒體在第一時間發布地震消息,撫平公眾恐慌情緒;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成立了抗震救災總指揮部,各地的應急反應機製緊急啟動。政府部門的沉著應對和快速反應說明,以人為本、高效及時、透明開放的救災觀念和機製正在形成。在汶川地震救援中,我們看到了災區人民從廢墟中挺立的堅強身影,看到了武警官兵排除萬難的生死救援,看到了各地區、各部門“全國一盤棋”的通力協作,看到了民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精神,看到了中央切實保障災區人民生命安全的決心。事實證明,“主動說話”的政府,在災害麵前沉著應對的政府,對人民生命財產高度負責的政府,能夠凝聚民心、激發鬥誌,幫助人們克服地震帶來的驚慌和恐懼,讓我們在慘烈的天災麵前,更有信心,更加團結。

例七:

2008年5月16日,程偉禮在《文彙報》上發表新聞時評(摘錄):

錚錚軍魂盡顯子弟兵本色

從四川汶川地震的消息揪住我們每個人的心的那一刻起,另一條被不斷更新的消息也幾乎是在同步鼓勵著我們的信心和勇氣,讓我們鎮定、堅強。那就是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直接、有力、果斷的指揮下,人民子弟兵在第一時間出動,像尖刀般直奔災區。

人民解放軍和武警官兵救災兵力在不斷擴增,兵種在不斷增多,十萬精銳之師在短短三天內,展開了史上最大規模的三軍聯合救援大行動。其力扶危局之力,其可歌可泣之舉,其中流砥柱之功,人們記憶猶新:在幾年前的抗洪救災中,我們的解放軍和武警官兵作出了巨大的犧牲,譜寫出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在全力抗擊“非典”的危急關頭,在2008年初冰雪災害的非常時期,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又為人民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由此可見,人民的軍隊屬於人民,忠實於黨和人民的事業,隻要黨和人民需要他們的時候,一聲令下,解放軍和武警官兵總是挺身而出,衝鋒陷陣,不畏艱險。這是一支百折不撓、視死如歸的威武之師、正義之師,真正是人民心目中大愛無涯的英雄。

在汶川大地震中,我們到處可以看到舍棄個人安危去搶救他人生命的英雄事跡。特別是當人民子弟兵以英雄群體的姿態出現在災區時,他們身上體現出的義無反顧、一往無前的大無畏英雄氣概,更是彰顯了革命英雄主義的深刻內涵。

這次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嚴重災情……沒有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激勵,沒有不屈不撓、鍥而不舍的革命英雄主義意誌的支撐,是不可能完成抗震救災使命的。

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多抓緊一分鍾,就能多救一個人。我們的戰士是天底下最高尚、最可愛的人,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表明,人民子弟兵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身上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已經構築成為我們今天不可或缺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例八:

2008年5月19日,吳琦幸在《東方早報》上發表新聞時評(摘錄):

地震讓世界對中國媒體刮目相看

30年不見的大地震,閉塞偏遠的小鄉鎮、喪生的人數、情況慘烈、軍隊的迅速出動、愛心在全民中湧動、溫家寶總理在第一時間飛赴災區指揮抗災……連日來,有關汶川“5·12”大地震的消息,通過中國媒體,以包括電視、電台、報紙、網絡甚至手機短信等媒介迅速向全世界傳播,引起了世界人民的高度關注。

中國媒體在報道地震時動用了最先進的交通工具包括直升機、軍用車等,並想方設法派記者到災難發生的最前沿,從現場帶給人們第一手的鮮活報道,不再像以前發生重大災難事故時等著有關方麵的統一發稿。中國動用的媒體種類也已經涵蓋了目前所有的傳播媒體工具,特別是中央電視台在地震發生後不久即向全國進行有關動態的全天直播,使地震的真相在全國其他地方、在全世界傳播。這種媒體傳播速度,在世界各國關心中國的人群中得到的是最正麵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