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2 / 2)

實際上,這場地震一發生,美國的媒體也很快報道了它的慘烈狀況,使汶川大地震同時牽動了西方民眾的心。美國媒體關心的內容自有它的側重點。舉例來說,大概與中國媒體同步的時間,當中國媒體報道溫家寶總理飛赴震災第一線的時候,《洛杉磯時報》抓住了美國人最關切的學校、醫院和幼小學生的命運,以大版麵報道了都江堰聚源中學的900餘名學生遭埋,隻救出來50多名的新聞,在美國社會中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在美國民眾中激發了巨大的同情心。此後,當中國媒體以更加及時、大量的深度報道,揭示地震帶來的災難時,當中國媒體報道了更多的軍隊開進災區,如何為搶救出這些學生而努力,溫家寶總理如何在第一線指揮,為孩子的擔架讓路的故事時,《洛杉磯時報》後續報道的資訊量就無法與中國媒體相比了。中國媒體關於汶川地震報道的速度和深度,使中國這場大地震起初以其慘烈、喪生的人數引起關注,然後就是讓世人關注應該為災區人民做什麼。在美國,大量的捐款湧入中國駐美使領館、紅十字會以及各單位自行設立的捐款基金。僅5月15日一天,洛杉磯的南加州華人社團聯合會就籌到了24萬美金。這種籌款活動還將繼續下去。如此一來,就更使西方媒體對於中國的救災行動普遍持讚賞態度,一改由於西藏騷亂以及北京奧運聖火在海外傳遞受到幹擾而引起的負麵報道。也許人們當初沒有想到的是,一場天災引起的震撼正在緩和中國與西方,尤其是與西方媒體的緊張關係。

我所看到的美國電視、報紙等媒體,目前雖然也已經參與了汶川大地震的報道,但是由於我們中國同行們的敬業精神,在第一時間深入第一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進行了全麵細致、飽含深情的報道,使得西方媒體的有關報道就相形見絀了。

在這一次大地震報道中,我在網上看到,有成都學生將地震來臨之時以手機拍攝的真實視頻放上網,電視台和官方網站也照樣播放。這就是新聞的真實和敬業精神,這使得民眾得以隨時知道災區的有關情況,並形成救助災民“全國一盤棋”的局麵。西方媒體見中國根本不想隱瞞什麼,提供了大量的比西方多得多的信息,也就不再專門去挖一些負麵新聞。換言之,中國媒體對地震已經全方位報道,西方也就找不到多少“負麵”角度能令中國難堪。從西方媒體普遍正麵評價中國的救災行動一事便可說明,中國這次不僅是救災做得成功,也打贏了一場新聞戰。

這次中國媒體深入地震災區一線采訪時所表現的新聞素養,一點都不比西方媒體差。不管是中央媒體,還是地方的媒體,都有專門的記者在前線采寫新聞;而且,相關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全世界,使得中國的災難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同步關注。

二、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標語中體現出的以人為本理念

在這次抗震救災中,以人為本的精神再次得到充分發揚,從胡錦濤總書記那斬釘截鐵的“隻要有一線希望,我們都要千方百計地搶救”的指示,到各行各業的救援人員視災民如親人的情懷,從失去生命時的無比悲痛到救出被掩埋在廢墟中的災民時的歡欣鼓舞,無處不體現出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精神。

(一)以人為本時代內涵提出的時代背景

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第一次係統表述“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所謂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群眾作為推動曆史前進的主體,不斷滿足人的多方麵需要和實現人的全麵發展。

“以人為本”的時代內涵在這次抗震救災過程中得以充分彰顯,在許多標語中得到了反映,請詳見有關標語。在解救廣大同胞的生命的危急時刻落實以人為本理念,使以人為本的決策理念成為各級領導的共識,確保救災過程執行的每一項決議不走樣、不落空,時刻以廣大人民的利益為重,以人為本理念成為抗震救災過程的強大精神動力,激勵著每個人為之英勇奮戰。曆史見證了我們今天的以人為本思想已成為凝聚民族的強大力量,這是民族凝聚力的直接表現。

(二)以人為本理念在抗震救災中的具體體現

人民利益高於一切,是黨中央領導全國軍民上下一心抗震救災的總指導思想,是以人為本的理念的集中體現,貫穿於抗震救災的始終。

1.整個救援工作的首位是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