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1 / 3)

地震發生當天,胡錦濤總書記連夜召開政治局常委會緊急部署救援,強調“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國務院總理、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總指揮溫家寶當天就直奔災區第一線,他日夜勞累,走公路、搭火車、乘直升機,深入道路尚未打通、餘震持續不斷的地震災區,查看災情,看望受災群眾,慰問救援人員。解放軍下達“不惜一切代價向汶川進發”的命令,十萬官兵、武警、民警迅速開進災區;中國空軍創單日運兵11420人次的我國航空史上最高紀錄;傘兵冒死空降在山體還在塌方、大雨還在傾盆的最危險地帶救人。這一切說明,上至黨中央、國務院,下至地方黨委、政府;上至黨和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幹部和執行救災任務的每個成員,都把災區人民的生命看得高於一切。如,P28圖32。

2.科學施救,為患者的今後生存著想

在對患者施救過程中,注重科學方法。救援醫療隊伍對全省危重病人逐一梳理,分類登記,集中全國最優秀的重症醫學專家、院士,成立急危重傷員救治專家顧問組和聯合專家組,建立危重傷病員監測係統,創造性地提出了“集中傷員、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的“四集中”救治原則,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隨著傷員病情的好轉,四川省又開始了將在省外接受治療的傷員轉回省內治療的轉運工作,實現了人類曆史上非戰爭狀態下最大規模的傷員轉移救治工作。從營救到救治,遵循以傷者利益為本,從傷者自身角度出發,為了傷者今後的生命健康和生活便利進行營救治療,保證患者最大利益。這一期間的高效工作,為降低死亡率、致殘率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同時也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和“舉全國之力抗震救災”的戰略部署在抗震救災中的積極作用。如,P13圖4。

3.設立全國哀悼日,彰顯對生命的尊重和珍視

在汶川地震發生後,國務院作出決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為全國哀悼日,全國各族人民向汶川地震中的遇難同胞表示深切哀悼,為自然災害中的死難者降半旗和舉國哀悼在中國這還是首次。海內外同胞共同悼念,舉國共殤,這充分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和珍視,同時為人民提供了表達哀思的一種儀式,更彰顯了黨和政府以人為本、尊重和關愛生命的仁者情懷,是一個以人為本的政府人性和責任的直接體現。雖然在地震中的死難者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是人民永遠懷念他們。死者安息,生者堅強,讓人感受到家庭的溫暖,真情的關愛,災區人民不是孤軍奮戰,整個中華民族都是他們的堅強後盾。如,P29圖34、P56圖30。

4.災後重建以災民利益為重,凸顯人文關懷

允許在這次地震中有成員傷亡的家庭可以享受再生育政策。眾所周知,計劃生育政策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是一項適合我國發展現狀和具體國情的政策。可是,在特殊時期針對特殊事件、特定人群進行具體問題具體解決,滿足了受災群眾的生存需求和生活願望,蘊含著以人為本的人文情懷,照顧了災區有生育需求的受災家庭的需求。如,P45圖10。

2008年7月1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支持汶川地震災後恢複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見》印發實施,“就業援助政策”成為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另外,還適當簡化程序,為災區生源畢業生開通就業“綠色通道”;所拖欠的學費和校內貸款給予適當減免;開展對災區生源畢業生的人事和就業代理服務工作等。由此可以看出政策中人性化的一麵,把群眾利益作為政策製定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朝著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去付諸實踐,贏得了廣大災區人民的擁護與支持,群眾看在眼裏,感動在心裏。如,P182圖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