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災後恢複重建,“以人為本”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為災區人民“量身定做”更多以人為本的優惠政策,能有效地增強災區人民自強、自立、自救的信念,幫助他們早日建成新的、更美的家園。如,P51圖22。
三、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標語的自我更新
“5·12”災難會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天天離我們遠去。災後重建的進行與災區未來的發展,會促使標語的內容及表現形式有所變化,但是標語中所表現出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以及凸現出來的人文精神將是永恒的內容和主題,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必須長期宣傳、長期學習和發揚光大。
怎樣才能使抗震救災中凸顯的極為可貴的人文精神化為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怎樣使這種精神持久、深入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實踐中得以持續發展?怎樣使這種精神通過標語有效地表現出來?需要我們研究標語的“可變”與“不可變”以及“如何變”。
1.地震標語之“不可變”
災後重建不僅僅是物質層麵的重建,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的重建。物質層麵的重建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完成,而精神文化的重建則是一個長期的任務。災後重建的得失,最終要看是否能持續地、永久地在人民中葆有抗震救災中凸顯的人文精神。
在社會發展的各個曆史時期,由於社會實踐和社會生活的內容各不相同,由它決定的人們的人文精神也會呈現不同的內容和不同的形式。也就是說人文精神的具體內容和具體形式總是要依社會曆史條件的不同而變化和發展,分別呈現出不同的名稱、特色和風采。但是,萬變不離其宗,變中亦有不變,那就是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和特殊本質不會變。我黨在各個曆史時期所信仰和提倡的各種精神,比如: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慶精神、大寨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鐵人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雪災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從本質上看,都是中國共產黨人“視人民利益為根本”“真心誠意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文精神在各個曆史時期的具體發展和具體變化。同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曆史的發展,標語所體現出來的抗震救災精神的內容會不斷更新,名稱會不斷改變,但是,以“仁愛互助”為標誌、以“以人為本”為核心的人文精神始終不變。
2.地震標語之“可變”
凡是精神的東西都有一定的物質載體。物質產生精神,先有物質,後有精神,這是唯物主義的基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不斷地發展變化,人文精神的內容和形式也要隨之不斷變化。同時,新的精神力量也需要新的物質載體。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隻有依附在災後重建以及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項事業不斷更新的物質載體中,依附在人們不斷更新的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增添新的內容和不斷變換新的形式,才能不斷地繼承和高揚抗震救災中的人文精神,才能不斷地把抗震救災中的人文精神深入持久地堅持下去。作為物質載體物化表現形式之一的標語,其內容和形式也要隨著時代和形勢的變化而變化。
3.地震標語之“如何變”
關於抗震救災精神的持續性問題引起了許多人文學者的關注和研究。許多專家、學者認為:人文學者擔負著宣傳、繼承和發展抗震救災精神的光榮曆史使命。“在軍人和醫生之後,文化人要做的是把這次抗震救災中所爆發出來的至善、大愛精神加固、擴充、延伸,使它成為當代中國的文化精神,一直活在廣大民眾的心間。讓一個偶發性事件中的精神爆發變成中華文化的真正靈魂,廣泛滲透,成為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主軸和價值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