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抗震救災中凸現出來的“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今後會出現三種可能:一是僅僅留下感動和記憶,時過境遷,回複到過去的狀態;二是作為英雄事跡進入書本和課堂,隻是作為宣傳資料;三是將大愛精神廣泛滲透到各行各業的工作中和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之中,不斷產生新的思想和新的行為規範。我們希望的是第三種。而要第三種可能性出現,必須注重製度、體製和機製建設。
製度、體製和機製建設,是持續地高揚抗震救災中的人文精神的關鍵。這是因為製度、體製和機製是各種思想觀念和精神力量最直接、最真實的載體。抓好了製度、體製和機製等載體的建設,就能夠使偉大的抗震救災中的人文精神有了紮實的根基,就能夠使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得到持續的繼承、弘揚和發展,就能夠使標語的內容和形式所體現出來的主題萬變不離其宗。
進行製度、體製和機製的建設需要把握的三個方麵是:
第一個方麵,注重延伸性。將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廣泛滲透並貫通於黨和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種製度載體之中,變成中華文化的真正靈魂,成為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主軸和價值坐標,從而使黨和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種製度成為鮮活的、充滿生機並能不斷進行自我更新的製度、體製和機製。比如在政治方麵,可以趁熱打鐵,將各級黨組織和各級政府在這次抗震救災中,對每一個人的生命的尊重、關愛和盡力的救助行為製度化,也就是將“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具體化、製度化;將黨和政府的政令、政策和行為公開化、透明化;將各界群眾對救災物資實行從始至終的公開監督轉變為經常化、製度化的對各級政府和幹部的公開監督等。這樣,就可以減少以至杜絕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各種腐敗行為和官僚主義的滋生和蔓延,就可以使中國共產黨在這次抗震救災中贏得的人民群眾廣泛的支持和擁護得以鞏固和繼續發揚。
第二個方麵,注重發展性。認真研究時代和社會生活的變化情況,將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與不斷發展變化著的社會實踐結合起來,不斷提煉出緊貼時代的理念和人文精神,用以指導不斷發展變化著的社會實踐。不能簡單地重複過去的一些名稱、標語和口號,要不斷適情和適時地提出振奮人心的新標語、新口號、新理念、新觀點。
第三個方麵,注重實踐性。充分運用廣播電視、文學藝術、新聞出版、書報雜誌、宣傳教育等各種傳媒,廣泛利用標語、口號等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手法,結合各行各業的實際,大力廣泛宣傳抗震救災中的人文精神,特別是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公安幹警、白衣戰士、人民群眾中的英雄人物和先進事跡,因為這些英雄人物和先進事跡充分體現了人文精神。同時,利用2009年3月國務院將“5·12”定為全國的“防災減震日”,在以後每年的“5·12”,舉行紀念會、報告會、文藝演出等文化活動。
總之,抗震救災精神在本質上是人文精神,抗震救災標語體現的是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凸現的是人文精神。為了使在偉大的抗震救災中凸顯出來的人文精神深入持久、長期永久地保持下去,製度、體製和機製等載體的建設是關鍵。有了製度、體製和機製的保障,盡管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曆史的發展,標語所表現的抗震救災精神的內容會不斷更新,名稱會不斷改變,但其以“仁愛互助”為標誌、以“以人為本”為核心的人文精神始終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