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那聲音嘈雜嘶啞,實在讓人難以入耳。今天夜裏聽了你彈奏的琵琶曲,真像仙樂入耳清朗明淨。請你不要推辭,再坐下彈奏一曲,我要按那曲調,為你寫一首《琵琶行》。

我的話使她感動不已,她呆呆地站了好久,然後回到座位上,將弦調得更緊彈得更急。淒楚哀婉的曲調,已不像先前的樂聲,重新聽樂的人們,全都忍不住掩麵哭泣。在座的人中誰流淚最多啊,我這江州司馬青色袍服,已經被淚水浸濕。

【鑒賞】

通過寫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結合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擊,唱出了“同是天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心聲。社會的動蕩,世態的炎涼,對不幸者命運的同情,對自身失意感慨,這些本來積蓄在心中的最沉痛的感受,都一齊傾瀉在詩中。它在藝術上的成功還在於運用了優美鮮明的、有音樂感的語言,用視覺的形象來表現聽覺所得來的感受;襯托著蕭瑟秋風的自然景色和離情氣氛,更加感染了讀者的心靈。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譯詩】

原野上青草鬱鬱蔥蔥,鮮活又茂盛。年年歲歲,枯萎了複又蒼翠。野火再猛,也燒不盡。春風一吹,青草複生。遙遠的古道,彌漫著芳草的馨香,陽光照耀下,一片碧綠連荒城。又送友人,踏上古道。滿懷離情,眼望著萋萋的芳草。

【鑒賞】

前四句流傳千古,自然樸實,道出了一種普通而又有普遍意義的哲理。五、六句是為送別而作的鋪墊,七、八句才點明送別。

問劉十九

——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譯詩】

新釀的酒,浮著綠色的泡沫,紅泥的爐,燃著亮亮的火。靜靜的夜,欲飄紛紛的雪,在這愜意的時刻,朋友,可願意與我一同暢飲。

【鑒賞】

詩作於元和十二年(817年),詩人被貶江州的第三年。

嚴寒的冬夜又要下雪了,圍著火爐小飲,多麼溫暖寧馨,這是每個家庭常見的情景。詩人此時正謫居異鄉,更加想起要邀友人前來共飲。妙在題首的一個“問”字和結尾互相呼應,含蓄而又流瀉深情。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譯詩】

一輪明月升起在海上,你我天各一方,共賞出海的月亮。有情人怨恨夜長,徹夜不眠將你思念。滅吹燭燈,月光滿屋令人愛。披衣起,露水沾掛濕衣衫。不能手捧銀光贈給你,不如回床入夢鄉,或許夢境中還能與你歡聚一堂。

【鑒賞】

圍繞著“望月”構思,從月亮在海上升起,出室見月而勾起兩地相思之苦,又轉回室內,難以成眠,披衣起來,又覺得還是隻有在睡夢中才能相見,描繪出了深深的“懷遠”

之情。

何滿子

——張祜

故國三千裏,深宮二十年。

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譯詩】

故鄉嗬,你多麼遙遠,遠在三千裏之外,我幽居深官,怎敢把你企盼,青春嗬,你多麼枯寂;二十個春秋的虛幻,二十個春秋的夢幻,都已經泯滅,隻有一曲《何滿子》,傾訴我無盡的悲哀,眼淚落在你的麵前。

【鑒賞】

短短二十字,寫宮人的悲苦,令人一唱三歎,感慨係之。詩中每一句都嵌著一個數字,句與句基本對偶,也是一個特色。當時有好幾位詩人還寫了歌詠這首詩的詩,如杜牧的“可憐故國三千裏,虛唱歌辭滿六宮”。可見這首詩在當時就很有名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譯詩】

三秦環繞長安都城,風煙迷茫中,我眺望你將遠去的五渡口。我倆同是離鄉宦遊人,別時更覺誌同情意深。倘若是四海之內有知己,那怕遠在天邊,心心相印,猶如在近鄰。莫學區區兒女情,離別之時淚沾巾。

【鑒賞】

詩的主旨是勸慰友人不要為了離別而悲傷,充分流露了友情的誠摯和曠達的胸襟,他們能這樣互相理解,又正是因為經曆和遭遇相同。第五、六兩句更使友情升華到一種更崇高的美學境界。全詩抑揚頓挫,壯闊謹嚴,是五律的典型作品。

在獄詠蟬

——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譯詩】

秋天裏,寒蟬聲聲悲鳴。被囚人,我思鄉愁情深。哪堪忍,蟬對我白發人哀吟。霜露重,蟬難舉翅高飛。大風起,蟬鳴聲易被掩沒。無人相信蟬高潔,誰能為我表冰心。

【鑒賞】

本詩作於高宗儀鳳三年(678年),作者任侍禦史時,因上疏縱論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則天,被誣以贓罪下獄。詩中以蟬的高潔來力辯自己的無辜,渴望能早日得到平反。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杜審言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簇。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譯詩】

隻有那飄泊的宦遊人,才會被時令節物觸動驚心。黎明時彩霞伴著太陽從海上升起,春光裏梅樹柳樹綠江北。風和日暖,催黃鶯啼鳴,陽光明媚,照亮綠草茲。你唱古歌調,引起我歸思之心,淚沾巾。

【鑒賞】

詩人是杜甫的祖父,年輕時與李嶠、崔融、蘇味道稱為“文章四友”。詩寫得好,杜甫曾很引以為自豪。

這首詩寫他同一位姓陸的縣丞春遊,陸丞先寫了詩,這是和作。全篇緊扣“物候”寫早春所帶來的自然變化,抒發“宦遊人”的多愁善感,構思縝密,煉字煉句,對仗也很工整,可以看出唐近體詩的五律已經基本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