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樹桃花笑春風,山徑出沒碧草中。

乾隆皇帝弘曆微服下江南,途經雲遮霧障的雲霧山,正欣賞春色美景時,突然腹部疼痛難忍,隨行禦醫使盡手段也無效果,眾侍者隻得將其移駕至附近一孤廟中。

接待這群不速之客的是位年過七十的老僧。禦醫謊稱自己一行是茶葉商人,現東家病情危重,欲借寺廟苟且落腳,以便再作打算。老僧見乾隆疼得呼天喊地,頓生慈悲,稱自己略通醫道,“望聞問切”後泡茶一碗請乾隆飲用。沒想到這碗茶水下肚,乾隆竟然疼痛頓消!

禦醫驚喜不已,問老僧:“僅僅一碗清茶,為何有如此奇效?”

老僧笑答:“此茶是罕見的珍品,具有舒氣通竅之功效。你家主人轉危為安算是碰巧了。”

乾隆腹中如沐春風、如浴清泉,口中餘香嫋嫋、“似曾相識”,因此接話道:“你這茶可叫‘猴魁’?”

老僧一愣:“先生如何知道此茶名稱?”

乾隆喝下的清茶正是稀有珍品“猴魁”,當地官府曆年都進貢朝廷的。

這“猴魁”出自猴子之手。孤廟四周峰巒綿延,野猴時常出入孤廟,年長月久,與老僧混熟了,彼此可用手勢進行簡單的交流溝通。每年隆冬大雪以後,野猴吃光了儲藏的食物,在漫山大雪中找不到可吃的東西,饑腸轆轆時就會到孤廟中尋找吃食。老僧慈悲為懷,每每送吃食給猴子。猴子是知恩圖報的,當冰化雪融,“草色遙看近卻無”、茶樹發芽吐翠時節,隻要老僧做出上山崖采集茶葉的手勢,眾猴便心領神會,攀上險峰絕壁,星星點點地采摘每年最初的野茶嫩芽,送給老僧。

方圓幾百裏的雲霧山深處,多沉浮於雲霧中的險峰絕壁,世人難以攀及,是鳥送春來、雁載秋去似人間不是人間的地方,霧漫月沉、雲湧日浮非仙境莫非仙境的去處。在這與塵世隔絕的“仙境淨土”之上,野生茶樹經雲浸霧潤,所采摘的嫩葉遠非人工栽培的茶葉可比,品位極高。這樣的人間珍品,起初是老僧自己享用,後來又送給過往商客、敬香施主品嚐,如此“猴魁”美名漸漸遠播,最終被當地官府衙門收集起來,進貢朝廷……

乾隆恐暴露身份,謊稱自己是品茶高手,多次奉詔進皇宮品茶,因此對“猴魁”並不陌生:“不過,我在皇宮中品嚐的‘猴魁’,味道遠不及剛入口的‘猴魁’滋味兒,這是何故?”

老僧信口答道:“這是我自己留下的少許真品,貢品則是摻了假的,味道當然相去甚遠。”

貢品怎麼還能摻假?“猴魁”作為貢品,朝廷對當地官府衙門官員賞賜豐厚。但真正的“猴魁”數量極少,往多處說一年也就是一斤上下。官府衙門官員為多得朝廷賞賜,便責令當地山民采摘嫩茶,將兩者攪和在一起,冒以“猴魁”之名進貢。山民采摘的茶葉,雖然也都是當年的頭茬嫩芽,雖然外觀相似,但茶樹畢竟多是人工栽培的,不可能得到“仙境淨土”野茶樹那般的日精月華、雲蒸霞蔚、風沐露浴,品質自然遜色許多,正如人工栽培與野生的人參,功效、滋味兒不可同日而語一般。兩者攪和在一起,盡管已是茶中珍品,但遠遠不能與純粹的“猴魁”相比,品味起來自然有所差異。

老僧對乾隆的身份毫無覺察,信口介紹了上述原委,而後對乾隆的品茶功夫又大加讚賞一番。乾隆施禮謝過老僧,出孤廟上路。

仍然是萬樹桃花笑春風,山徑出沒碧草中。但乾隆無意花柳,一臉怒色對禦醫道:“猴子偶得老僧恩惠,尚知恩圖報;而官府衙門官員終身享用朝廷俸祿,卻欺君瞞上———這些人連猴子都不如!”

返回京城後,乾隆即令刑部查處雲霧山“猴魁”案,詔曰:弄虛作假屬欺君犯上,凡涉嫌者,滿門抄斬!

有大臣進言,認為量刑偏重。乾隆卻說:“那些官府衙門官員,對朝廷都敢糊弄,對老百姓又會怎樣?不殺天下必無寧日!”

當老僧知道當地官府衙門官員遭滿門抄斬之禍,且災禍源於自己時,自覺愧對“普度眾生”之佛祖宏願,愧疚難當,投河自盡。

年年歲歲,“桃花依舊笑春風”。但“猴魁”自老僧投河那年起便從人間絕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