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有一種精神、一種氣派、一種特質的民族民俗文化風情。我國曆史悠久,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因為生活方式的迥異,各民族的節日豐富多彩,民間風俗更是絢麗多姿,因此民俗也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因素。
民俗,即是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民俗是一種來自於人民,傳承於人民,規範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民俗節日和各種約定俗稱的民俗傳說的產生、發展、演變、整合,是社會生活習俗文化積澱的過程。千姿百態的歲時節慶活動,絢麗多彩的節慶文化藝術,包羅萬象的民俗習慣以及光怪陸離的民間傳說,都生動地記錄了我國先民對大自然運動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彰顯了不同曆史階段的社會、倫理、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水平;同時也表達了我國各族人民應時而作、張弛有節的歲時自然節律和文化藝術的審美精神追求。
探尋追溯民俗產生的根源,都與人們期望傳播秋種、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人壽吉祥,以及萬物有靈、自然崇拜、驅邪降災等美好願望脫離不了幹係。例如,我國傳統的歲時節日,大多萌芽產生於先秦兩漢時期,尤其到了文景之治及漢武帝政治大一統時期,隨經濟繁榮,民族融合,都為節日節慶的約定俗成,提供了客觀的社會背景。漢武帝太初元年,全國統一實行夏曆,二十四節氣定於曆法。基於此,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重陽等節慶節日基本形成定製。這些節慶節日在以後的漫長歲月當中,內容有所變化,文化藝術有演進,比如七夕節開始有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中秋有了拜月的風俗,端午在各地有了劃龍舟的風尚,元宵也有了張燈結彩的風習。
另外,現代人們依然遵循著的許多民情風俗根源於古時中國,它們具有原發性、原創性、本土性,興起得很早,成型得也很早,因此含義豐富,更有許多帶有原始的神秘色彩。由於流傳的年代久了,一些民風民俗的起因眾說紛紜,對其原創和起因,很多人因地而異,不能達成共識。歸納起來,這些民俗包括圖騰崇拜說、農耕時令說、社會事件說、曆史人物說、宗教信仰說等。比如端午節的來源,它原創於中國,根源於中國,做為本土文化是不爭的事實,但在國際間的文化藝術交流中,傳播到周邊國家,經過演變延伸,融入其文化藝術之中,又產生了獨特的內容。因此,本書在編寫過程中,選取那些廣為流傳,並為大多數人所認同的民俗故事進行加工整理,其中難免有不全麵和疏漏之處,希望廣大讀者予以理解。
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中國的民族文化,就有中國的民風民俗。這種具有特質的民俗氣象和風采,異彩紛呈、氣勢雄偉,也不乏雅俗共賞。現代人所慶祝的一些節日,其背後也許就蘊含著久遠的曆史。這些故事,或者不成體係,而從沒有以文字形式記載下來過,但卻永遠流傳於人們的口耳之間。
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需要了解中國文化,了解民俗。民俗故事不但有深刻的寓意,更有很強的可讀性。本書精選的民俗故事,在讓小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同時,更能讓小學生享受到閱讀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