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懷想“民國”(1 / 2)

提起“民國”,正可謂百味雜陳。很多年過去,它還是掩藏在煙雨蒼茫之間。

然而,曆史終究還是曆史。去年歲末回國,聽說《中華民國史》皇皇十卷已慨然問世,在熙攘的北京街頭,書店裏赫然醒目的竟是《蔣介石日記》。2012年的新春,受美南作協的委托,邀約老同學沈寧:“來給我們講講你筆下的民國吧!”

這位沈兄,是我在陝西西北大學“七七級”的同窗,入校時他大我15歲。我們那一班有70人,原本隻招50,後來政審放寬,就有20位家庭背景複雜的人被擴招進來,其中就有沈寧。沈寧的外公原是為蔣介石執筆多年的陶希聖,他的伯父又是民國七君子之一的大律師沈鈞儒。1949年蔣介石撤退台灣,乘軍艦離開上海,到了吳淞口,陶希聖惦念女兒,請求蔣先生停了船,發電給上海警備司令湯恩伯,但沈寧的母親卻堅決要留下來。這一瞬間的決定,遂有了沈寧後來斑駁滄桑的命運,他高中畢業後被放逐到陝北的黃土高原,直到1977年的赴考才成為老大學生。

1983年沈寧到美國留學,先是寫紀實性作品,後轉向家族故事的創作。很快,長篇傳記小說《嗩呐煙塵》在台灣出版(簡體版為《刀口上的家族》),之後又有《百世門風》。近年來他開始撰寫許多民國裏的人物,如蔡元培、鬱達夫、杜月笙、蔣介石、胡適、陳布雷、蔣緯國等,多是些讓人驚詫的故事,用他的話說就是“搶救真實的曆史”。

在沈寧看來,“民國”在大陸的30年在中國曆史上時間雖短,但成就卻異樣輝煌。正是在這個大時代,中國開始向著現代化的方向急劇邁進,並贏得了國際上的尊敬。民國時期的新聞自由、文化之燦爛,尤讓後代仰慕。

懷想民國,首先想到的是政治人物,頭一個當然是孫中山。沈寧說,2011年,美國丹佛的英文報紙登一篇報道,說中國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孫中山正在丹佛為民國革命募捐。他在博德演講,接到革命軍電報,催他回國就任大總統。孫中山急忙動身,坐了一個月的船,才到上海。原來丹佛跟民國還有這麼一段緣。

在沈寧看來,早期民國的重要人物必須提到袁世凱。不管後來人怎麼評論袁世凱,但罵他賣國卻是不尊重曆史。袁世凱做總統的時候,日本為竊取在中國的利益,向中國政府提出的二十一條無理要求,袁世凱絞盡腦汁,動用各種手段,並向外界透露日本要求,爭取民眾支持。先後曆時三個月,談判25次,逼迫日本兩次修改要求。日本提出最後通牒,用支持革命黨發動戰爭威脅,袁世凱才答應了日本的修正案,簽署其中關於山東和南滿的兩條,這兩條都沒有喪失中國主權。這些史料原件保存在天津博物館內,有案可查。

說到民國時期的很多政治領袖,沈寧認為他們最重要的一個品質就是不賣國。都以為當年的吳佩孚是個野蠻粗魯的軍閥,其實吳佩孚是文人出身。美國《時代》周刊創刊於1923年,第二年首次刊出中國人封麵,不是孫中山,不是蔣介石,而是吳佩孚,稱他是中國最強人。斯大林派到中國的特使越飛,給斯大林拍電報說:從吳佩孚那裏回來,從未見過這樣完美的軍事組織:秩序和紀律極其嚴整,操練和訓練尤其出色。吳佩孚的死,比較一致的說法是被日本特務所害。第二次直奉戰爭之後,吳佩孚戰敗,隱居起來。“九一八”事變後,吳佩孚通電反對偽滿洲國。1935年日本策劃華北五省自治,請吳佩孚做華北王。吳佩孚拒絕。七七事變後,日軍又請他出任北平維持會會長,他不幹。1938年日軍把華北偽政權和偽南京政府合並為一個漢奸政權,又拉吳佩孚做中國王,吳佩孚仍舊不答應,日本人很惱火。1939年12月4日,日本特務川本少將,日本軍醫石田,帶了衛隊,到吳佩孚家,借口給他治牙病,強行開刀,造成喉管切破,血流如注,一叫而絕身殉國。1940年1月24日,吳佩孚出殯,送行隊伍千人之多,北平市民自發沿途聚集,電車汽車全部停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