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懷想“民國”(2 / 2)

再說蔣介石先生,沈寧的心裏是充滿了敬重和感恩。1946年,抗戰結束,沈寧母親與父親在上海結婚,由上海當時的市長錢大鈞將軍主婚,蔣介石特別派人送來一副親筆字。沈寧外公陶希聖曾執筆替蔣介石寫《中國之命運》,蔣先生的中文底子很好,逐字逐句地改。《中國之命運》出版之後,眾說紛紜,蔣緯國不高興,還跑去找外祖父理論。外祖父把手稿一本一本拿出來給他看,每頁上麵都是密密麻麻批了紅字,根本已經看不出外祖父的黑筆,其實都是蔣介石自己寫的。北京中央電視台最近拍攝的五集電視片《奪命追逃》,主角正是沈寧的外祖父還有他的母親。那年“高陶事件”爆發,是杜月笙先生到重慶,把外祖父帶到香港的汪日密約影件,給蔣介石看。蔣介石看過,決定公布天下。安排妥當之後,杜月笙提到,陶希聖的女兒和兩個兒子被日汪扣留上海當作人質。蔣介石聽了,就把汪日密約放回到檔案櫃,告訴杜月笙,先把三個孩子救出上海,然後再公布密約。因為蔣介石這個命令,沈寧的母親才被杜月笙的50個槍手營救出上海。杜先生在回香港的時候,遇日本空軍阻截,猛烈掃射。機師把飛機一路升高,甩掉日機。當時飛機設備簡陋,飛至8000尺,空氣稀薄,杜月笙呼吸困難,幾乎窒息。杜月笙下飛機,被擔架抬回家,經醫生急救,才喘過氣來。從此杜先生身體就垮了,最後也是因為氣喘病過世的。說到這個故事,沈寧哽咽道:“杜先生以命換命,救出我母親的性命。”

民國時所謂的“四大家族”,沈寧直言很令人懷疑。被歸做四大家族之一的陳立夫先生,跟他的外祖父很要好。抗戰勝利,國民政府從重慶搬回南京,陶希聖拿著《中央日報》的搬家費,一家六口,到了南京,租好房子,就分文沒有了。正愁中飯沒著落,陳立夫先生走進門來。他到新街口辦事,聽說陶希聖剛搬到這裏,就來蹭午飯。外祖母沒轍,隻好炒兩碗蛋炒飯打發。陳立夫退休來美國,怎麼個活法?開養雞場,吃蛋炒飯,像四大家族幹的事嗎?

剛到台灣時,沈寧的外祖父一家到《中央日報》去申請家具,隻領到一張吃飯桌子,四條桌腿,上麵架個木板。加四把折疊木椅,不夠五個舅舅每人坐一個,更沒有外祖父的坐處。外祖母隻好自己買回兩個書桌,四把椅子,讓舅舅們勉強能做功課。五個舅舅上學,每天中午放學回家要吃飯,時間緊,飯量大。外祖母每天出去排隊買米買菜,經常來不及,隻好買些麵粉,回家煮麵條。後來王惕吾先生聽說了,不忍心,送兩袋米來。外祖母買個大瓦缸存放,搬家幾次,大瓦缸一直保存著,沒有碰壞,為的是留做紀念。

懷想民國,沈寧慨然:民國的學問家教育家胡適、蔡元培、王國維、陳寅恪、梅貽琦,科學家楊振寧、李政道、葉企孫、錢學森、華羅庚,都是民國造就的人才。還有藝術家趙丹、白楊、梅蘭芳、馬連良、吳祖光、新鳳霞、紅線女、常香玉,文學家魯迅、林語堂、巴金、老舍、徐誌摩、朱自清、曹禺、沈從文、張愛玲,美術家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傅抱石、李可染、徐悲鴻,真可謂各路英雄,後人實在無法超越,就連說相聲的都沒一個比得了侯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