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縱觀陳粹芬,筆者不得不感慨萬端:無論在中國內地,還是在中國台灣、香港、澳門等地,所有撰寫孫中山事跡的正式出版物,對陳粹芬和孫中山的關係都閉口不談。另外,國內幾乎所有孫中山的紀念堂(館)、舊居、故居等,也都對陳粹芬的存在視而不見。唯有孫中山老家中山市翠亨村以及新加坡的晚晴園稍有例外,可以檢索到陳粹芬的依稀身影。
在孫中山的傳記或者紀念文章中,出於“為尊者諱”,擔心影響“國父”形象,所以一般都不會寫到陳粹芬,這在特定年月裏當然可以理解。但從尊重曆史的角度看,陳粹芬不但對孫氏家族有功勞,而且對中國革命也出過力。對於這樣一位可以稱為革命先驅的人物,完全將其忽略不提,筆者以為這不是唯物主義的基本態度。好在近年來史學界也漸漸突破各種藩籬,在研究陳粹芬為革命作過貢獻的同時,也研究在特定曆史環境下,她與孫中山的真正關係—總的趨勢是按照事實的原本,還原出陳粹芬一個公平公正的曆史地位。其實,陳粹芬與孫中山,不管作為傳統意義上的“妾”,還是作為新式的情人,她都並不為孫中山丟人。從製度上說,當時的中國,納妾現象司空見慣;再從個人情感曆程看,革命先驅也有七情六欲,也會在特定情態下萌生情感……孫中山和陳粹芬在某種曆史條件下,以一種超乎同誌的關係相處相待,共同革命,既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也不會有損革命先行者的光輝形象。
至於1912年以後陳粹芬為什麼急流勇退與孫中山分手?皆因陳粹芬本身沒讀過多少書,文化程度有所欠缺,加上出身低微,在心裏多少會萌生些許自卑感;另一個原因可能是,陳粹芬與孫中山長期在一起,但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身份,1912年元旦,孫中山出任萬眾矚目的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總統夫人仍然屬於原配盧慕貞。在這種情況下,陳粹芬多少也會有一些壓力;後來宋慶齡出現且很快與孫中山相戀,並於1915年與孫中山正式結婚,這或許就是陳粹芬不可能再與孫中山複合的一個事實原因。
雖然在正史裏很難找到有關陳粹芬的記載,但在孫中山當時的戰友個人筆墨裏,則有不少關於陳粹芬的記述,在充滿趣逸的描繪中,我們知道了孫中山業餘時間愛下象棋,他下棋的風格是“好取攻勢而懈於防守,故易為敵所乘……”而他最喜歡玩的是當時盛行於廣東一帶的天九牌,馮自由的《革命逸史》第三集就寫道“乙巳以前居橫濱時,每與陳四姑(名香菱)、張能之夫婦玩之”。
獅城之行轉眼間已過10多年,對許多曆史事件與曆史真相,都已經具有了可以客觀表述的可能,孫中山與陳粹芬的故事,也點點滴滴、零零星星被寫進多種書刊。另外,由深圳和珠江電影製片廠兩家合拍的影片《夜·明》,在南洋就有另一個片名叫《孫中山身邊的女人》。飾演孫中山的“專業戶”趙文瑄仍然主演孫中山,由吳越主演的陳粹芬也作為主角之一得到較多表現。此片的內容簡介明確寫道:“……主要講述孫中山在馬來西亞檳城的革命經曆,以及他與陳粹芬女士鮮為人知的愛情故事……”
當然,陳粹芬的部分史跡,作為“解惑”的嚐試,已經比較係統地出現在我的長篇紀實《根係海南—解惑宋氏家族》一書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