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孫中山,獅城舊居小發現(2 / 3)

在孫中山長年顛簸的大多數時段裏,正是由這位陳粹芬相伴相跟,足跡遍及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陳粹芬對孫中山,由崇敬而相隨,再由信念相通而締結共同的人生目標。所以,她對於孫中山,絕對不是機械單純的朝夕與共,更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卿卿我我。陳粹芬不但相隨孫中山,還常常麵對孫中山的同誌,除了洗衣做飯等一幹雜務外,她還出去傳遞密函、散發印刷宣傳品,甚至運送軍火……尤其是在孫中山策劃廣西鎮南關起義中,陳粹芬還跟著孫中山、黃興、胡漢民等一道到過中越邊境。

新加坡的晚晴園,不但是孫陳二人一起生活較長時間的一處故居,而且還是革命誌士們聚會的場所—孫中山平生所領導的十大起義中,許多次就在這裏醞釀、策劃。晚晴園二樓上陳列著一幅油畫作品,正是孫中山和同盟會成員們在開會的寫真,畫中人物有站有坐,基本上全可以對號入座,其中站在孫中山後麵的一位顯出賢惠幹練氣質的女士,就是陳粹芬。可見陳粹芬不僅作為領袖的伴侶而存在,而且同樣還應列為革命誌士。

孫中山與陳粹芬的交往,對誰都沒有任何隱瞞。這個,在我以後兩度參觀翠亨村孫中山故居時有了印證。在孫家的族譜裏,可以查到陳粹芬的記錄。孫家墓地裏,也有陳粹芬的墳塚。筆者曾嚐試與翠亨村人談及陳粹芬,驚異地發現:孫家族人乃至翠亨村人,基本上都毫無顧忌地坦承陳粹芬和孫中山是情人關係,年長一些的則幹脆說是“妾”—這與晚晴園裏介紹陳粹芬為“孫中山夫人”基本同出一轍。認定陳粹芬是什麼身份,人們可以有不同說法,但談及陳粹芬與孫中山的原配盧慕貞之間的關係,村民則普遍津津樂道,因為村民都認定盧慕貞和陳粹芬之間能夠禮儀相處,情同姐妹。這個,不管是翠亨村還是新加坡的晚晴園,似乎都可以在物證上見出端倪:晚晴園陳列室共有6間,其中“南洋室”展出孫中山1906年在馬來西亞檳城的部分,其中就有盧慕貞和陳粹芬在一起的文字記錄與合影照片。至今當地僑界人士仍習慣指著陳粹芬的照片尊稱為“孫夫人”或“孫太太”。而翠亨村民,一般則把陳粹芬稱作“南洋婆”……

陳粹芬在孫中山榮任臨時大總統之時悄然身退,但她從不炫耀自己的特殊身份。她說:“我跟中山反清,建立中華民國,我的救國救民願望已經達到。我自知出身貧苦,知識有限,自願分離,並非中山棄我,他待我不薄,也不負我。”陳粹芬雖然沒與孫中山正式結為夫婦,但一直以來都被孫中山的哥哥孫眉認定為弟弟之妾。即使陳粹芬1912年和孫中山分手,孫眉也完全按照家庭成員的規格對待陳粹芬,特意在澳門給她買下一套房子:風順堂4號。陳粹芬住上一段後才移居馬來。1915年孫中山與宋慶齡結婚,難得陳粹芬發出如此達觀的評價:“中山娶了宋夫人之後有了賢內助,諸事順利了,應當為他們祝福。”其坦蕩胸襟略見一斑。

陳粹芬出於排遣獨居的寂寞,1915年底抱養了一位蘇氏華僑的幼嬰為女兒,取名孫容,又名仲英,母女相依為命。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陳粹芬遠在南洋,設壇遙祭7天,痛哭失聲說:“我雖然與中山分離,但心還是相通的,他在北京病危期間,我幾乎每天晚上都夢見他在空中飛翔……”感情之篤,異乎尋常,這在當地亦傳為佳話。1931年,應時任行政院長的孫科請陳粹芬攜養女孫容回國,住在廣州,為孫科操持家務,照顧其子孫治平、孫治強兄弟。蔣介石南下廣州,親自修書並托時任司法院長的居正去探望陳粹芬,還送上10萬元給她作為建築房屋及養老之用。

以後發生這麼一件事,說來很有意思。陳粹芬的養女孫容,與孫中山大哥孫眉的孫子孫乾相愛,這就不免帶來一些麻煩,因為論輩分,兩人屬姑侄,豈能跨代戀婚?於是普遍遭到家族長老反對。但若究其血緣,彼此又並無瓜葛,所以孫科鼎力讚成並出麵玉成好事。於是孫容恢複原姓蘇,名仲英,與孫乾赴意大利結婚,有情人終成眷屬。沒承想,蘇仲英因患癌症於1958年在異國過世,孫家因怕年邁的陳粹芬承受不了,所以不敢告知。1960年秋,陳粹芬在香港長逝,享年87歲。由於種種原因,不登報,不發訃告,匆匆購地葬於荃灣華人墓地。治喪形式頗為簡單。直到80年代末,陳粹芬女婿孫乾—也是孫中山的侄孫,回香港收拾嶽母陳粹芬與妻子蘇仲英的遺物,改葬嶽母遺骨於翠亨村孫氏家族墓地之內。如今墓碑上仍赫然刻著:孫陳粹芬夫人之墓—乾率外孫必勝、必興、必達、必成、必立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