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異國他鄉獨行時(1 / 1)

旅人雖苦,卻樂在其中。而旅途無伴所帶來的孤寂、沉悶、無助、尷尬,以及由此綜合凸顯出來的壓抑感、惶惑感乃至恐懼感幾乎也成了大多數人的共識。

於是,在熙熙攘攘的旅遊大軍中,你所看到旅人類型不是蜜月遊便是情侶遊,不是單位編隊便是行業集結,不是公務組團便是會議巡遊。總之,旅途中的起碼結伴成了旅人們的第一個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

然而對你來說,這種幸運的概率委實太低。你沒少出差,但來往幾乎都是獨行俠。雖然所出席的有關會議或所參加的各種活動都會有新結識的朋友。而且你以不設防的做人方式,往往還贏得初交者的真正信任;你那無城府的處世姿態更是常常令人生出相見恨晚之歎—由陌路之交發展而成朋輩這種在旁人看來多麼不可思議的事在你身上卻已屢見不鮮。你從來不為無伴出遊而生愁,偶爾還嘲諷或調侃那些視所有陌路人為打劫嫌疑犯或潛在作案者的庸常之輩的鄙俗之見。

獨行異鄉總會有人惦掛的,比如家人、親屬、至交,而在你來說,還有一個把旅途中的所見所聞以及所萌發的愉悅心情傳達給你的親朋的義務。當然,這些早就不成問題了,現如今的網絡體係以其覆蓋麵廣,通話質量好的優點已經非常完滿地為你解決了問題。於是,在黃山天都峰,友人G通過手機分享了你征服險峰的喜悅;在雲南麗江,向往納西古樂的朋輩F從你的手機中領略了現場演奏的片段;在長江第一峽虎跳峽,你那正在讀大三的兒子從你的手機中聽了你的現場描述後,更加堅定了要與同學來這裏漂流探險的決心;那年在長江三峽,你的手機一響,一個渾厚的聲音便響起來:你小子進行三峽告別遊怎麼不帶上我?哦—原來是已經致富了的稚童時代的夥伴。

這裏必須提到你的大哥,這位早年就學會俄英二門外語而至今仍無緣邁出國門一步的老教師,每次當你出國時,他總不免生出若幹慨歎,而你當然每次都不忘給他帶點外語資料。比如在聖彼得堡,你參觀著名的冬宮和普希金城後,特地把一摞俄語資料給他捎回來。而他必然認真閱讀,而且還必然對你另作一番講解……

那年你因公赴歐洲,每到一個著名地方,你都力爭用手機第一時間向他描述。於是登上巴黎凱旋門時的複雜感受,參觀盧浮宮時的感慨萬端,你哥都能夠及時地和你一一分享。但在夜遊塞納河時問題來了—當遊艇沿著美麗的河道緩緩前行,當你瀏覽著曾經被雨果、巴爾紮克、司湯達等大文豪描述過的兩岸景物並進行笨拙的一一印證時,你並沒有忘記跟你的兄弟分享愉悅。然而,因7個小時的時差關係,巴黎萬家燈火時,已是北京時間的夜深人靜。於是在勉強打完這次電話後,發短信息便成了這段時間的主要交流手段。

在比利時滑鐵盧戰場遺跡,在荷蘭的風車基地,在德國波恩萊茵河畔和馬克思故鄉特利爾,在山道之國聖馬力諾,在“城中之國”梵蒂岡,在古羅馬鬥獸場,在“水城”威尼斯,在文藝複興的搖籃佛羅倫薩和比薩斜塔,你都給你可愛的兄弟發短信息。這期間他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便是接看短信息。他發的信息除了“身在異國,要注意身體”等一些叮囑性的話語外,還有一些諸如“不會外語,認地名可死記字母”等。前者使你感到溫暖無比,後者更顯出了它的實用指導性。所以,你雖不會法語,卻能在巴黎往來自如,甚至在羅馬你一度與隊伍走散,卻仍能從容不迫,不慌不亂,很快便在下一個景點找到隊伍。

有效的手機短信息溝通,獨行在異國他鄉也依然享受到親朋的關注,也依然感覺到發自故土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