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西沙:多層麵的意涵與宣示(1 / 3)

小飛機即將飛臨西沙上空,機上所有乘坐者和我一樣,都不失時機地隔窗俯瞰:哇……海是一覽無邊的絕對蔚藍,隨著飛機的繼續前行,漸次出現的一座座小島或一坨坨沙洲,猶如天使撒出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珍珠,點綴在叫人無法不為之著迷乃至陶醉的海麵上。

西沙對我的誘惑是巨大的,而且是無時無刻不存在的,但因群島那時候還沒進入到開放旅遊的階段,所以到海南工作最初幾年,我多次想置身體驗但總是未能如願。1996年5月,海軍有一個宣講團要到西沙,我慶幸領下了隨團采訪的任務,才終於有了這次西沙之行。

傳統地圖上的西沙群島,以一定的形狀,唯美地布局在南海傳統九段線畫出的“U”形內海域內,此刻眼前雖為實地圖解,卻以美到極致的品質令人仿佛墜入夢幻般的境界。這時候再想調遣任何形容詞都覺得太蹩腳、太沒勁、太蒼白、太虛浮……好在我並不急於遴選詞語以備表達之用,此刻我僅對曆史感興趣,據《太平禦覽》卷十六轉引《漢書》所載,飛機下麵包括這片海域在內的南中國海,最早被稱為“漲海”;對西沙這一具體的海域,古人稱之為“千裏長沙”;而對於更南端的南沙海域與南沙群島,《列子》則稱為“石塘”和“萬裏石塘”……

早於陸地“絲綢之路”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素來版本各異,爭論不停。但無論是閩境或是粵地,更甭管航船由某座城市某個港口開出,反正其航行的途徑都無法繞開這片藍色的海域。可見,作為古代中國與海外交通貿易與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西沙群島周遭的這片海域早就鏤刻了深深的記憶,這種記憶不但顯現於眾多史籍中,還沉積或者散落在海底下——不知多少艘外運陶瓷內運香料的船隻在此遭遇台風巨浪而傾覆海裏,從而在文物界、收藏界、與之有關聯的漁民、倒買倒賣的投機者中間生出了一個詞,叫作“海撈”。

以上所述,讓人確鑿無疑地知道西沙群島從來就屬於南中國海的四大群島之一,中國曆代政府都沿襲著對之行使主權並管轄開發。再從組成西沙群島的宣德群島、永樂群島和其他一些島嶼的命名看,中國的韻味自然更加濃鬱,比如“永樂”二字,簡潔證明:在明朝期間,中國也一樣承襲曆代政府對這一帶群島行使主權並開發經營;而“宣德”,則更讓人回味起劃世界意義的鄭和下西洋的年輪與盛況……

飛機一降落,走出機場,顧不上休息就開始漫遊永興島。

經過海南漁民幾千年的開發經營,又得到自唐朝以來的中國各朝政府的具體管理—尤其是經過新中國幾十年的艱苦建設,今天的永興島不但景色優美,而且已經初具規模。

作為中國南海諸島中麵積最大的島嶼,永興島上遍布熱帶林木,各種熱帶植物相當繁茂:椰子樹自不必說,其他如麻瘋桐、海岸桐、草海桐、羊角樹、銀花樹、木麻黃等遍布全島,或者排隊於海邊遮擋海風,或站立於路邊營造濃蔭。島上的基本建設,除了機場、碼頭外,還有正在建設的環島公路。生產與生活設施也在日趨完善:銀行、商店、郵電局、醫院、氣象台、海洋站、水產站、倉庫、發電站等也都一一就位。定期進出的補給船隻更使島上物資豐富。

海軍收複西沙群島紀念碑當然必看,1945年日本投降後,中國作為戰勝國,依據同盟國的有關規定,於1946年開出四艘軍艦,浩浩蕩蕩南下,收複南海諸島,並在幾座主要島嶼上埋下了宣示主權的石碑。其中“永興”“中建”二艦到西沙,“太平”“中業”二艦到南沙。為紀念這一壯舉,西沙的這座原本叫林島的主島便改為永興島,另一座靠南原本叫螺島的島嶼則改名為中建島。而南沙群島那邊,也有兩座主島按收複艦艇的名字,分別改為太平島和中業島。

西沙海洋博物館不能疏忽,從麵積來看,這座博物館也許是中國最小的博物館,但從坐落的位置看,它卻是中國最南端的博物館。更加重要的是,博物館的創辦者並非是專業機構,而是西沙駐軍官兵利用業餘時間創辦起來的。它創建於20世紀80年代末。博物館裏的館藏,最早由戰士們把部分爬上海灘的海龜和采集到的貝類製成標本,集中陳列,稍後,許多將軍和專家以及地方官員也將他們收集到的海洋生物標本贈送給博物館;海南省海洋廳還專門派出專業人員在技術上給予指導。博物館裏的展品,珊瑚、海螺、海龜、龍蝦以及各種魚類的標本應有盡有,比較奇特的是身上布滿了孔雀斑點的“孔雀頸鰭魚”,花開如梅的一種海參叫作“梅花參”,底部如馬蹄、形如金字塔的“馬蹄螺”,至於形態各異的珊瑚花和石花,更使整個陳列館琳琅滿目,充滿情趣。即使在當時還沒有擴建,西沙海洋博物館也是西沙重要的景點。在這裏,人們不僅看到駐島軍人愛島嶼,愛海洋的情懷,也是人們了解海洋、了解西沙、了解西沙官兵的一頁窗口,更是培養海洋觀念,進行海洋知識教育的課堂。1990年,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劉華清上將親筆為該館題寫了館名:“海軍西沙海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