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曾有個真實的故事,一隻小狼離開了狼群,被一隻母羊撫養長大。小狼長大了,離開了羊群。當它再次與母羊見麵時,母羊閉上了絕望的眼睛,等待著那隻狼給它帶來的死亡。而那隻狼並沒有對它的殷殷慈母張開血盆大口,它發出了兒時羊媽媽教它的羊的特有叫聲。狼是有情有義、知恩圖報的動物。
的確,狼為了生存,殘害了許多可愛的生命,可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上,又何止是狼在欺淩弱小?人們在責罵狼的同時,為什麼不想想他們自己又做了些什麼呢?人類殘忍的掠殺使多少野生動物瀕臨絕種的邊緣;戰爭使多少兒童無家可歸,甚至失去了生命,他們的行為與狼又有什麼區別呢?
愚昧的人啊,醒醒吧!
“深圳人的一天”
“深圳人的一天”雕像群立於深圳圖書館對麵的一塊大草坪上。這塊大草坪原來隻是人們散步的場地,但自從有了雕像群,來這裏的人比以前多了好幾倍,都是為這些雕像所吸引。
大部分雕像放置在矮樹牆裏的一塊石台上,雖說地方不大,但布置得很精美。石台的外圍鑲著花崗岩,裏麵是平滑的岩石,有幾個地方還弄成一級一級的台階。石台上豎著好幾條橫的黑大理石板,板上燙著金字,記載著深圳20年中的成功與失敗和股市的大起大落。石台上到處都有銅像。他們有的是工程建築師,正仰著頭,麵帶笑容,好像正在欣賞自己指揮建造的大廈;有的是公務員,坐在電腦前,手放在鍵盤上,好像正在打印公文;有的是小學生,穿著溜冰鞋,表情很認真,好像正在學溜冰;有的是醫生,剛拿下聽診器,似乎正在給病人看病;有的是外國人,高高的鼻梁,大大的眼睛,栩栩如生,如果加上顏色,一定會更加逼真;還有一個躺在花壇邊的年輕男子,一臉的失望。噢!原來是失業了!沒關係,深圳好工作很多,再找一個嘛。
這就是深圳人的一天。新的一天,充實的一天,美好的一天。
第一次
人生有許許多多的第一次,也就因為這許多的第一次,人才會長大,才會變成一個成熟的堅強的人。
第一次啼哭叩響了生命之門,一個幼小的生命來到了人間;第一次睜開眼睛,開始觀察整個世界,知道花紅柳綠,看到白雪皚皚,感受到世界的美好,生活的甜蜜。
第一次邁步,雖然不穩,但聽到媽媽那親切的喚聲:“乖乖,來!不怕,到媽媽這兒來。”就會一次又一次地鼓足勇氣,爬起來,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去,走過自己的幼稚,走過自己的軟弱、膽怯,向成功邁進。
第一次走向校門,拉著媽媽的手,說什麼也不肯進教室,當看見許多同學的笑臉時,才放開媽媽的手興奮地跑了進去,去那裏開始學習新的知識。漸漸地,懂得了什麼是集體和集體力量,也懂得了人隻有在集體裏才能茁壯成長,成為有用的人。
第一次做飯,手腳忙亂,飯燒糊了,菜炒鹹了,但父母仍津津有味地吃著,還不時誇你做得好吃,心裏邊甭提有多高興。不管怎樣,你可能由此知道自己長大了。
第一次站在海邊,海風吹拂,波濤澎湃,在感受到大海多麼遼闊,世界多麼美麗的同時,你心裏會想:人類的心胸要像大海那麼寬廣多好啊!
第一次是嚐試。有了第一次,就意味著在向成熟邁進。人生的第一次很多很多,隻有付出勇氣和愛心,才能迎接屬於自己的每一個第一次。
窗
每個房間都有窗,正如每個人都有眼睛一般。
窗,經過幾千年的演變,由古老的花窗,到今日的鋁合金窗,精巧美麗的紗窗。雖然窗的形式不斷改變,但它們的作用是一樣的——通風、采光。窗,帶給我們明亮的光線,新鮮的空氣,帶給我們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窗外的花開花謝,不就像世事的變化、人的興衰嗎?
房子要有窗,我們的心靈也要有窗,房子的窗必須天天擦,才能潔淨光亮,同樣,心靈上的窗戶,也必須天天以自我反省的方式擦拭它,才能使心明亮。
有人說:“眼睛為靈魂之窗。”所以我們的靈魂之窗也要保持明亮,才能夠看遠、看透、看正確。
窗明幾淨,能帶給人舒適明朗的感覺,使人辦事有效率,工作有效果。窗子要經常打開,讓光線照射進來,使空氣流通,發揮窗的功能。同樣的,我們的心窗也要時時開放,才能明辨是非,使我們的人性更純潔、更有光輝。
佘家人
在一個山清水秀的鎮裏居住著一群語言特別、服裝異樣、勤儉肯做的人——佘家人。
他們住在一個偏僻的小村裏。那裏隻有兩條溪,但食用、洗用的都不缺。從山穀中淌下的清泉流入村口供他們飲用,還有一條從別的村子引來流過家家戶戶門前,供洗滌用。
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山頂往下看,一塊塊綠油油的稻田,迎風起伏;一片片楊梅林,萬綠叢中一點紅;到秋天,一處處橘園果實累累……
冬天,這村莊顯得特別暖,也特別清閑。家家戶戶門堵得緊緊的,隻聽見一陣陣狂風聲。可推門進裏麵一看是截然不同的……三五個人圍在爐塘邊上,中間一簇霞光豔豔的火焰,一雙雙手似乎重疊地挨在火焰上。旁邊放著一些自己製的糖和一些瓜子;他們在不停地聊著,吃著,暖著。有些老人索性把腳放在火籠上取暖,幾個年邁的老人緊緊挨在火塘旁,靜靜地坐著,誰也不會像年輕人一樣爭先恐後地說話,顯得十分慈祥、和藹、平靜。
在這個村,冬天是短暫的。春節也是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家家戶戶殺雞鴨,宰豬牛,掛燈籠,貼對聯……他們說年初一不要幹活,一年可以輕輕鬆鬆,所以年初一的飯菜都在大年夜那天準備好。大年夜,吃過團圓飯後,一家人圍在火塘旁,開始分壓歲錢。先是老人給小孩,再由小孩父母給老人。
分完壓歲錢,就開始燒大柴(財)頭,把預先準備好的大樹根放在火塘旁燒,盡量讓它燒到12點。等到12點才放煙花、鞭炮,來慶祝新年的來臨。
轉眼間,熱鬧的年期過去了,繁忙的春季又來到他們身旁,綠油油的稻秧又要下田了……
大山裏的佘家人總是這樣勤勤懇懇地勞作著,生活著。
脫險的指導原則
在緊急關頭,你能立刻作出正確的決定嗎?
現在各大城市都有許多摩天大廈,辦公大樓,超級市場……當你在一座大建築裏時,突然發生火警,這時電燈滅了,人們在黑暗中狂奔亂叫,你要怎樣找到逃生的路呢?在黑暗的建築物中要找到逃生之路的最好辦法是向著固定的方向一直走,自然會碰到牆,再沿著牆一步步朝同一方向摸索,自然能找到逃生的門窗。不過火警中為防毒煙你要用一條濕毛巾捂著嘴、鼻,盡量彎低身子前進,因為濃煙在低處比較稀少。
如果去風景秀麗的名山大川旅遊觀光,在登山的途中遇到大雨,而山洪暴發,山洪從山上滾滾而下,你正置身半山腰,這時你該怎麼辦呢?這時你逃生惟有往山頂的方向前進,這樣才能減少山洪的威脅。
如果在廣大的叢林、曠野中迷路了又怎樣辦呢?走出叢林、曠野的最好辦法,是順著水流前進,水從小流走向小溪,從小溪進入小河,轉入大河,最後自然會流向平原江海,你也就會走出叢林的圍困。
水質汙染的實驗
這是一項有關水汙染的實驗。先準備三個魚缸、清潔水和兩種不同汙染程度的水,還有一些小金魚。實驗過程是:在三個魚缸內分別加入等量的清潔水和汙染程度不同的廢水,各放入相同數量的小金魚。記錄金魚成活時間,觀察哪個魚缸中金魚第一個死亡,哪個魚缸中的金魚先死光。
經過我們的觀察,汙水裏的魚壽命短。而且我們還觀察到了,印染廠染布的廢水汙染得最厲害,把金魚放在這種汙水裏麵,第一條金魚在15分鍾內就死掉了,在1個小時內剩餘的金魚就逐漸死光了。在汙水溝的水裏,金魚在12個小時內就接二連三地死光了。
通過做這個實驗,我知道了汙水對人類和動物有極大的危害。在工業生產排放的廢水中,含有多種有毒的物質。這些物質進入自然水體後,影響水生生物的繁殖生長,破壞水體平衡,造成極大危害。進而破壞環境,危及人類。
怎樣猜燈謎
佳節來臨,品著美酒,猜猜謎,動動腦筋,實在是樂趣無窮。
謎在我國的曆史可算源遠流長了。它出現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最早叫作“隱語”。由此可見,謎是一種意義比較隱晦的文學形式。到了宋代,猜謎活動成了一種雅趣,士大夫幾乎都會猜。當時的蘇東坡、王安石等都是猜謎的大家。解放後,猜謎就很普遍了,成了一種增添樂趣、延壽益智的遊戲,它受到很多人的歡迎。
謎,分為燈謎和謎語。謎語近似民歌,多猜事物;燈謎主要是文字謎。那麼怎樣猜燈謎呢?下麵介紹三種基本方法。
第一種是會意法。就是根據謎麵所暗示的含義尋找謎底。如謎麵“鐵杵磨成針”猜一成語。“鐵杵”、“針”是一大一小,用鐵杵磨成針,那自然是“大材小用”了。再如“此曲隻應天上有”猜一成語。既然隻有“天上”才有,那地上自然就沒有了。“地上”一詞很難組成成語,這就要換個角度思考。“地上”又稱“凡間”,“曲”又稱“響”,於是“不同凡響”便出來了。
第二種是拆字法。拆字,就是把字增、損、離、合。“增”,就是增加字的筆畫;“損”,就是減少字的筆畫;“離”,就是把筆畫分開;“合”,就是把筆畫綜合起來。如:明日走(猜一字)。“明”中的日走了,不就是“月”了嗎?又如“技術合作,不留一點,不留一手”(打一字)。“技”、“術”合作,“術”去一點為“木”,“技”去一手為“支”,謎底便成了“枝”,綜合了“合、損”兩法。
第三種是象形象聲法。象形,就是把漢字筆畫或部首的形狀比擬成物。如把“巛”比成雁在空中飛,“千”比作蜻蜓,如猜“命”字(打三個字母)。“命”是由“人”、“口”、“卩”拚成。“人”像字母“A”,“口”可取為Q,也可取為“O”,“卩”可取為“P”,於是謎底便成了“AQP”或“AOP”。象聲法就是模仿事物的發音,以音揭示謎底。如“瞧是母雞蛋,聽是公雞聲”(猜一字母),謎底是“O”,初看不明白,細想妙趣橫生。
猜謎底的方法很多,如“假借”、“諧音”等。這些隻是入門的一個基礎。與下棋一樣,入門容易,要精卻難。它可以鍛煉思維,提高理解能力,豐富想像,使視野開闊,何樂而不為呢?
小鐵鏈的秘密
馬路左側駛來一輛運油的車子,屁股後麵拖著一條小鐵鏈。我笑著問媽媽:“媽!您看那輛車的司機真馬虎,車後麵還拖著條鐵鏈子呢,他也不給拾起來。”媽媽望著那遠去的運油車,微笑著說:“這不是司機的過錯,他是故意讓小鐵鏈拖在地上的。”媽媽一邊走一邊講著,“當汽車飛快地奔馳起來時,油罐裏的油不停地晃動,這樣上下摩擦,就會產生電火花,容易引燃汽油,發生爆炸事故,所以就要拖一條小鐵鏈,通過它把電導入地下。”這時我才恍然大悟,我說:“這麼說我還小看了這條鐵鏈哩,我真沒想到它竟會有這麼大的作用!”啊,我又學到了一些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