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藍卷 不是人間富貴花(5)(2 / 3)

元宵佳節的京城,到處都是一片歡騰,唯獨作者卻睹景思人,想起昔日二人相伴在花燈下遊玩,如今卻隻餘一人孤苦零丁,獨自神傷,懷念往事,不覺想起遠在南方的戰火,孤燈殘酒,難免黯然神傷。

琵琶仙中秋

碧海①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②?吹到一片秋香,清輝③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盡成悲咽。隻影而今,那堪重對,舊時明月。

花徑裏、戲捉迷藏,曾惹下蕭蕭井梧葉④。記否輕紈小扇⑤,又幾番涼熱。

隻落得,填膺⑥百感,總茫茫、不關離別。一任紫玉⑦無情,夜寒吹裂。

【注解】

①碧海:青天。

②冰輪:這裏指明月。

③清輝:指明亮的月光

④井梧葉:指井邊的梧桐樹樹葉。

⑤輕紈小扇:即紈扇,用細絹做成的團扇。

⑥填膺:充塞在胸裏。

⑦紫玉:指簫笛,因古人多用紫玉竹製作簫笛,因而代稱。

【典評】

歲歲年年,頭頂的青天上,那一輪明月,在為了誰而圓缺,夜風習習,桂花的清香隨風飄蕩,就連月色也顯得如雪般清淨幽遠。景色是如此美好,可是在滿胸愁緒之人看來卻更得覺傷感悲咽。而今一人,孤單失落,該怎樣去麵對那舊時的明月?猶記得那時在長滿鮮花的小徑間追逐嬉戲,捉迷藏,就連梧桐樹也被惹得紛紛落葉,那個輕紗團扇,還能記得它陪伴我們度過了多少個春秋嗎?而今卻剩下百感交彙於胸,紛亂複雜,並不隻是為了離別。任憑那笛聲幽咽,一直吹到天明。

整首詞清新凝重,用充滿傷感的筆觸對中秋時節月下之景色進行描繪。表達了對昔日中秋時嬉戲月下那種歡樂的追憶,與對而今“形單影隻”的傷感與悲歎。結尾的一句“總茫茫、不關離別”又指出詩人的傷感的並非因為單純的“離別”,而是紛繁複雜的,寒夜幽咽的笛聲,一直吹到天明,也為讀者留下無窮深思的空間。

禦帶花重九夜①

晚秋卻勝春天好,情在冷香②深處。朱樓③六扇小屏山,寂寞幾分塵土。

虯尾④煙消,人夢覺、碎蟲零杵⑤。便強說歡娛,總是無戮心緒⑥。

轉憶當年,消受盡皓腕⑦紅萸,嫣然一顧。如今何事,向禪榻茶煙,怕歌愁舞。玉粟⑧寒生,且領略月明清露。歎此際淒涼,何必更滿城風雨。

【注解】

①重九:又叫重陽,陰曆九月初九。古時在這一日有登高的習俗。

②冷香:指花的清香之氣,多指菊、蘭的香氣。唐王建《野菊》有詩雲:“晚豔出荒籬,冷香著秋水。”

③朱樓:富麗堂皇的樓閣

④虯尾:盤曲如虯龍之盤香。虯,傳說中有角的小龍。

⑤碎蟲零杵:斷斷續續的蟲鳴聲與杵砧聲。

⑥無戮:百無聊賴。

⑦皓腕:潔白的手腕,多指年輕女子。

⑧玉粟:指皮膚因為受寒而呈粟狀。

【典評】

重陽來臨,又逢佳節,對親人的思念比往昔更勝。出外之人終還有還家之時,然而逝者又如何能有歸來之日?這首詞從重陽節詞人無聊的情緒展開,先揚後抑,以寂寞的景色暗寓了詞人寂寞的心情。

晚秋的景致要更勝於春天,蘭、菊清香的深處展露出無限的風情。富麗堂皇的樓閣裏,屏風下那些許微塵,無人打掃,一如作者寂寥的心情。盤香的煙霧散去,窗外的蟲鳴與砧杵聲把孤獨的人從夢中喚醒。無論怎樣強裝歡娛,都無法掩蓋那百無聊賴內心。還記得昔年,那美麗而年輕的伊人頭插茱萸,相伴身邊,嫣然回眸,猶如剛剛發生。而如今,卻獨坐禪床,對著清茶煙起,不敢看那些歌舞繁華。夜來多寒,因受寒而滿身粟狀,權且讓我領略一下這明月與清露,此刻這無比的淒涼與冷清,又何必非是在滿城風雨之時才能感覺得到。

重陽佳節,本是家人團聚的日子,然而伊人已逝,唯留一席哀思。秋菊綻放的日子,詞人卻感覺不到絲毫快樂。當年與伊人嬉戲歡娛的樓閣,如今已落上寂寞的塵土。沒有了伊人的陪伴,沒有那回眸一笑,便連歌舞也失去了歡樂的氣氛,即使是在勝過春天秋夜,沒有那滿城的風雨,也隻能感覺到內心的淒涼與孤獨。

酒泉子

謝卻荼蘼①,一片月明如水。篆香消②,猶未睡,早鴉啼。

嫩寒無賴羅衣薄③,休傍闌幹④角。最愁人,燈欲落,雁還飛。

【注解】

①茶蘼:落葉或半常綠蔓生小灌木,攀緣莖,莖綠色,莖上有鉤狀的刺,上麵有多數側脈,致成皺紋。夏季開白花。

②篆香:盤香,為篆字形狀。

③嫩寒:輕寒,春寒。無賴:無奈。

④闌幹:同“欄杆”。

【典評】

開篇首句“荼蘼”是一種薔薇科早本植物,它的花期非常晚,直到盛夏時分才會綻開花朵,因此古人通常用來代指春天花季的終結。所以茶蘼被賦予了一種感傷的、悲哀的內涵。另外荼蘼也有佛教寓意,有人認為它就是所謂的彼岸花,這就為茶蘼賦予了更多引發遐想的意義。一句“謝卻茶蘼”作開篇,納蘭在點明時間的同時,也傳遞了春華將逝的信號。

接下來的每一句都延伸著這種情懷。那句“一片月明如水”非常鮮明,夜色下的明月如水般清明,荼蘼漸漸凋落。情景交融,非常貼切。而後,也許是倦眼目乏,不願再看這窗外景象,而此時篆香也燃盡了。好像怎麼也無法忘懷那窗外茶蘼凋殘時的感傷,早鴉的啼聲又勾起了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