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藍卷 不是人間富貴花(5)(3 / 3)

下片主要描寫一個“寒”。“嫩寒”的天氣,人的心也不由地寒了。徹夜無眠,披衣坐在窗前,晚風吹進了一層薄薄的羅衣,不由地打了一個冷顫,立刻意識到,不應該又如此癡癡地獨倚欄杆啊。末尾一句“雁還飛”說氣溫回升,又進一步突出了情懷如水的寒,因此說這燈花將落、南雁北歸時是最令人悲愁的。

虞美人 秋夕信步

愁痕滿地無人省,露濕琅玕影①。閑階小立倍荒涼②,還剩舊時月色在瀟湘。

薄情轉是多情累,曲曲柔腸碎。紅箋向壁字模糊③,憶共燈前嗬手為伊書。

【注解】

①琅玕:一種青色似珠玉的美石,屬於孔雀石。這裏比喻竹子的青翠。

②閑階:無人的台階。

③向壁:朝著牆壁。

【典評】

納蘭寫的這首詞,自然有著他天然的憂鬱風情,他斟月光為茗,看林梢掠過的輕影,在無需整理的心事中,隨著殷殷的低喚,拂去了輕塵,來到讀者的眼前。此時虞美人”入詞也有一種豔麗,有一種淒愴,就如同虞姬離別時,在霸王麵前舞劍,絕世風流不能再現。納蘭小令中的描寫總是動人。這種信步竹林間時,那滿地竹葉就似愁痕點點。納蘭詞中這樣的情境應該說很多的,這時夜寒露重時作者獨立於小院,單薄的衣衫肯定是無法禦寒的,心境也肯定淒涼無依。而在這裏,詞人也不再繞圈子,自己說得很是明白,“閑階小立倍荒涼”。

而在下一句,納蘭卻又寫得隱晦了,竟把萬千情意都可以濃縮在“瀟湘”兩字裏。瀟湘就是湘江別稱,因湘江水清且深而得名。詞句寫到了這裏,把納蘭的愁緒的心跡也都凸顯了出來,千言萬語,還是悼亡作為主體。曾經凝視過兩人情切意真,眷侶依依的月光,如今婉在,卻隻照在孤單一人的身影上。也許所悼念的人並沒有傾城的容顏,但是詞人卻擁有傾城的情感,也為她托付了能夠傾城的眼淚。正當萬籟俱寂,已寐難眠之時,正是“薄情反是多情累,曲曲柔腸碎”的時刻。塵世無狀,所以曆經滄桑之後,往昔纏綿都成過往,不再回頭。

在納蘭詞中,往往有往事碎影浮動,寫得都是昔日伴侶相處時的瑣碎場景,但是讀來卻欲斷人腸。這時,讀者知道,薄情還是多情,其實早已明白,隻是一片癡情而已。而這些恰恰是他沉湎往事不能忘情,所以就是感人很深,他的詞句,因此達到了王國維所說的“真切”高超境界。

在這首詞裏,也就是最後一句“憶共燈前嗬手為伊書”這句最能牽動人心,於是想起當年和伴侶一起在燈前一同寫字的情景,回憶往事曆曆在目如親見。其實哪能薄情?淡淡一句清言,二人縋綣之情便躍然紙上。

虞美人

綠陰簾外梧桐影,玉虎牽金井①。怕聽啼鴂出簾遲②,挨到年年今日兩相思。

淒涼滿地紅心草③,此恨誰知道。待將幽憶寄新詞,分付芭蕉風定月斜時④。

【注解】

①玉虎:井上的轆轤。金井:指欄上有雕飾的水井,通常用來指宮庭園林中的井。

②啼鴂:啼叫的杜鵑鳥。

③紅心草:一種草的名字,一說是紅心灰的俗稱。相傳唐王炎夢侍吳王,久之,聞宮中出輦,鳴簫擊鼓,言葬西施。吳王悲悼不已,立詔詞客作挽歌。炎應教作了《西施挽歌》,有“滿地紅心草,三層碧玉階”之句。因此後世用“紅心草”來作為美人遺恨的典故。

④分付:托付。

【典評】

提及虞美人,總會不禁想起李後主的絕筆,“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剛想起故國明月,耳畔似乎又響起了一由項王悲歌“虞兮虞兮奈若何”。李後主也好,虞姬也罷,那美豔淒迷的虞美人都象征著無情的絕別。

這首詞應當作於春末夏初。玉虎金井,極盡奢華,可雕刻得再精致也隻是深井與轆轤。似乎隱隱有著“雕欄玉砌應猶在”的意境。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去思考:令納蘭徹夜未眠的那人如今已在梧桐枝上棲息著,她的命運好像那看起來名貴的轆轤一樣,被緊緊束縛在皇家的金井上。除了他的表妹,還有誰能令納蘭終生都如此隱晦地哀歎著?“虞美人”之曲果然淒美。

鳥啼無心,聽者有意。那杜鵑的聲聲悲啼,最是惹人傷懷。“山無棱,天地合,江水為竭,冬雷陣陣夏雨雪,乃敢與君絕”,就算鳥未鳴,隻怕二人也是一樣的彼此思念著。誰能懂得這份怨恨?天若知,飛過了啼血杜鵑;地若知,就開出了那紅淚似的紅心草。那紅心草綻放的湖畔縈繞著飛絮,它開在那月色的田田荷池,開在那花間小徑旁。它抽著綠絲,泛著紅暈;它嬌羞地綻開了小花,那小花如同一頂深紅色的小帽。默默地什麼都不說,隻是靜靜地站在那裏。

虞美人

曲闌深處重相見,勻淚偎人顫。淒涼別後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過,山枕檀痕涴①。憶來何事最銷魂,第一折枝花樣畫羅裙②。

【注解】

①山枕:枕頭,古時枕頭多采用木或瓷等材料製作,中間凹兩邊凸,形狀像山,因此得名。檀痕:有芬香味道的淚痕。浣:浸漬。

②折枝:一種中國花卉畫的畫法,不畫全株,而隻畫連枝折下的部分。花樣:供仿效的樣式。羅裙:用絲羅織成的裙子,泛指婦女的服裝。

【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