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人口環境運動(一)(1 / 1)

20世紀是人類物質文明高度發達,同時又是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最為嚴重的時期。地球上發生了三重影響深遠的變化:一是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和經濟規模的空前擴大,經濟增長了近百倍,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迅猛推進了人類文明進程;二是人口爆炸,20世紀世界人口翻了兩番,達到62億,並且仍以每年9200萬以上的速度增長;三是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與消耗,汙染物質的大量排放,導致全球性資源短缺、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世界麵臨人口、環境、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失衡的“世紀難題”的嚴峻挑戰。“先汙染後治理”,以高消耗刺激增長的傳統發展模式早已不適應發展要求。西方未來學家預言,人類正處在“第三次大轉變”關頭。全球生態危機標誌“牧童經濟”生產方式走到盡頭,今後人類“宇宙飛船”的生存發展不能單純依靠土地種植和挖掘地球資源來維持,而必須深入開發人類自身的智慧資源,這將導致以智力資源為基礎的生態文明。一種以滿足人的需求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以人與環境相和諧的新發展觀,正在西方悄然興起。國際社會不得不重審發展曆程,努力尋求人口與環境相互協調,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構成危害的可持續發展“再生之路”作為共同發展戰略。在一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發展中國家堅持可持續發展,應充分認識人口這個舉世矚目的熱點,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協調環境管理與市場競爭機製,實現人口與環境的良性循環,為人類的全麵發展和資源優化配置創造條件。

1.人口環境係統

(1)人口環境運動

人口寓於資源、環境之中,三者組成一個相互製約的巨大係統。人口是該係統主體,是人類及其群體的泛稱。資源是指在一定技術條件下,能為人類利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環境是指人類周圍一切物質、能量和信息要素的總和,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前提。人口既是該係統的獨立核心,又是資源的重要成分,還是環境的能動要素。三者呈同心圓狀共存互動結構,其發展方向有三:三者協調,包括結構性、功能性、區域性和時段性四大協調,屬良性循環;三者基本協調,但存在幹擾和製約因素,屬中性循環;三者失調,可分為自然性、經濟性和社會性三大失衡,屬惡性循環。人口是開發自然環境的重要資源、力量和動力。勞動力是生產力中最重要、最活躍的決定性因素,是社會基本生產力。沒有一定數量的人口談不上開發環境,人類對地球的開發隨著人口增長而不斷擴大。然而人口也是社會消費的主體。過多的人口將對自然環境構成壓力,即人口數量與人口環境質量成反比。人口越多,對環境壓力越大,環境質量越差。人口增加必然需要開墾土地、興建住宅、采伐森林、開辟水源,從而改變了自然生態環境的結構和功能,甚至造成自然生態環境失去平衡。環境是指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的統一體。